理论视点
当前位置:首页>>栏目名称

把文学研究融入文学教育

发布日期:2013年04月02日          作者:         编辑:管理员         审核:         点击:[]

  赵焕亭的学术著作《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学教育研究》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刘勇先生认为,文学教育的载体是文学作品,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通过成为语文教材的课文而得以传播和普及。在文学研究日益背离文学实践,背离文学精神的今天,赵焕亭的现当代文学研究走出了象牙塔,与中小学语文教育充分结合。她的研究不是为研究而研究,而是为现实需要而研究,是为提升民族人文素质而研究。孙德喜先生指出,赵焕亭“以史带论,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令人信服。

  这里我在两位先生论述的前提下补充一个例子,从而说明赵焕亭如何把文学研究与文学教育进行有机的融合。

  朱自清的《背影》是公认的散文经典名作。上世纪50年代初,《背影》被扣上了“小资产阶级情调”的帽子,从语文教材里删除了。改革开放后《背影》随即又被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纷纷重新入选,《背影》又重现了它往日的光辉。赵焕亭根据《背影》在文学教育中大起大落的现象,梳理了《背影》的教学史,从而总结出《背影》在文学教育中的三个时期:1925年到1950年,“春晖时代”;1950年到1976年,“寒冬时代”;1978年至今,“夏日时代”。

  人们从这三个时期的划分及其冠名自然意会到其含义,并悟出《背影》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境遇。赵焕亭理清了《背影》的“身世”后,她让学生认真阅读文本,深入挖掘《背影》丰富的文学价值及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多维的思考与鉴赏力。如她对学生提问道:你们认为《背影》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有的说,表达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有的说,表达了儿子对父亲深深的忏悔;有的说,反映了那个时代人民生活的困苦;有的说,透露了父子间的不和谐……

  针对学生的回答,赵焕亭进一步启示说,前三种说法从课文中容易看到,而第四种说法似乎在课文中不太明显,大家仔细想办法把它找出来。学生们经过查找,梳理出了几处心理描写,如“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再如“我心里暗笑他的迂”,还有“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赵焕亭继续启发学生:你们说这些心理描写、重复叙述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学生纷纷举手说,表示了儿子嫌父亲啰嗦,还有儿子想摆脱父亲的管制,要独立去办事,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等。赵焕亭就着学生的发言进一步提问:你们说这些重复的叙述在作品中起了什么作用?学生说,这是一种修辞手法,是为了加深印象,要读者再三思考两代人之间怎样才能正确解决“代沟”的问题。赵焕亭总结道:“大家的这些说法是在认真阅读中发现的,具有创造性,我们这节课可以叫做《背影》的创新阅读课。”

  赵焕亭把对《背影》的研究成果,成功地运用到文学教育中,它的效果是看得见的,既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也提升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的修养。

上一条:学术管理越来越精细 学术研究越来越粗放 下一条:贾凤姿:思政教育重在立德树人

关闭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