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QQ、微信,还是短信、电话,学生请假的特别多。
周四下午,学生有团组织生活会,要求不能参加的必须要有假条,所以一上午全在请假条上练签名了。
下午,从暑期社会实践队答辩会回到办公室,还有两个学生等着请明天课程冲突的假,照例,签名,盖章。
正要开始手头的工作,又一学生风尘仆仆地跑到我办公桌前,气还没喘匀,拿出假条,说:“老师,请假,麻烦签个字。”今天我还真是与假条磕上了。
看到请假事由上写着四个字“家里有事”,时间是明天下午离校,心生疑惑,问:“家里有什么事?”学生含含糊糊说了几句,我说:“你让你妈妈给我打个电话,我核实一下。”
他拨通电话,走出办公室,不一会,又来到我面前。正常情况下,此时我应该是与家长沟通核实好,签假条,学生说声谢谢离开,一派和谐。可现实剧情是,学生并没有让我和家长联系,情绪反而变得激动,无奈地离开。
学生走后我忙于处理手头的事情,忙完了回想这事,觉得我的处理并无不妥,没有正当理由是不能签字的,这是规矩。但从学生情绪变化来看,他确实需要请这个假,但为什么不说实情呢?事后细想,我的处理真的妥了吗?
学生请假,一般来说,都是有正当理由的。这个学生或许家里真的有事不愿意老师知道,或许自己有难言之隐不想告诉老师。我的处理是不是简单点了呢?学生想要处理的事情到底解决没有呢?
准不准假,都要对学生负责。可能我太简单直接,学生未能理解我的意图,联系家长的要求让他感到我不信任他,甚至认为我在刁难,或者是窥探隐私。这说明我们之间还没有建立起信任关系。
进一步反思,我想,学生成年后父母已不再是法定意义上的监护人,开始有了独立的生活,有了自己的诉求,但又没有完全独立,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还是受教育者。一年365天,他们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远不如老师多,辅导员对于他们来说,不只是老师,某种意义上,还带有“监护人”意义,因此有学生把辅导员称为“保姆”不无道理。
对于学生请假,如何更好地处理问题,我想师生相互理解和有效沟通才是关键。
在请假这个事情上,可能学生情感上的需求比实际批假的需求更需要满足。有的学生或许会因难言之隐编造理由请假,这时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他的隐情,给他提供帮助并为他保密,但绝不迁就。
我想,给予学生多一点理解,多一点耐心,在遵守校纪校规大原则不变的情况下,深入做好沟通解释工作,应该成为我们的一种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