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浅谈大学教师立德树人之本
山西大学 李忠人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2],抓住“立德树人”之根本,才能“立德”,才能“树人”。本文就何为“立德树人”之本,如何确立、坚固“立德树人”之本进行探讨,以期为深化文化素质教育,全面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出理论依据,不妥之处,还请方家指正。
一、“立德树人”,教师为本
(一)“立德树人”,教育之本
我国古代先哲历来将“立德”视为不朽事业的基石,“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3]立德就是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创造和谐的社会关系准绳。“圣德立于上代,惠泽被于无穷”[4],德业的传承是福泽无穷的。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一论断是放在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指针、基本原则中阐述的。报告指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的十八大报告金沙娱场城app7979关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论断,进一步以中华文明的话语智慧昭示我们,先要“立德”才能“树人”,只有“立德”才能“树人”,我们要“树”的人要有“德”。 而这个“德”,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是共产主义理想和道德。在物质、经济、多元文化席卷而来,冲击传统道德、共产主义理想的今天,在高校普遍重科研轻教学的今天,在大学师生信仰迷失的今天,“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申无疑是切中时弊的。
文化素质教育是针对社会道德水平下降,致力于如何加强“做人”的教育而提出的。文化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加强素质教育拓宽了德育的内涵,有利于加强德育。[5]因此,怎样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的教育贯穿到文化素质教育之中,就是探讨怎样通过文化素质教育把“立德树人”做好、落实。
(二)教师德行,“立德树人”之本
“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6]教师是教育之本,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大师、名家、典范和权威是一所高校的中流砥柱,一支品格优秀、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是高校中最宝贵的财富。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强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教师在人才培养中占主导地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最为直接。要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教师必先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要使学生学会做人,教师必须先能“为人师表”;要能“树人”,教师必先“立德”。 教师队伍的德行是高校“立德树人”之本,着力提升这支队伍的素质是高校办学永恒的重点工程。
但是,目前大学教师中存在一些问题使教师“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7],所谓正人必先正己,己不正,如何正人?
二、教师未能“立德树人”之根本原因
(一)何为师德之本
教师之德由何而来?孟子曰:“仁义礼智根于心,则其生色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8]教师之德即是教师的价值观、思想观念以及践行方式等的综合体现。价值观是思想意识的核心,价值观对于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导向和调节作用,因此,师德来源于大学教师正确和日臻完善的价值观,崇高的教育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是孕育、修缮师德之根本。
而当今大学存在的师德问题,究其根本,就是大学教师价值观的问题,价值观不成熟、不正确、不科学、不和谐统一等问题,直接导致大学教师无法正确理解和看待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共产主义理想和道德,更不能全面接纳和正确应用,因而也未能建立与之相统一的道德体系,即“立德”。“育人造士,为国之本”[9],三尺讲台维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每一个教师都承载着民族的希望,无德之师,何以树人?“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要求大学教师不仅是从事教师的职业,而要投身教育事业之中,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二)教师价值观问题
从总体上来讲,大学教师都有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达己达人的良好愿望,都奉行辛勤耕耘、严谨治学、诚实守信的准则。但是,大部分教师只把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恪守职业道德规范,距离投入满腔热血、将教书育人视为终身追求的事业甚远。
教师自身问题
大部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只有职业规划,并没有确定人生的方向。比如大家想得较多的是:研究什么专业、发表什么文章、何时上教授、何时退休等。想得少的,甚至没有想过的是:自己活着究竟为了什么,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究竟要过一个怎样的人生。很少有教师能很快确立一生的方向,并为生命的理想而坚守、而奋斗,大部分教师都只是跟着环境在转,即庄子所说 “所存于己者未定”[10]。环境变了,潮流变了,导向变了,自己价值观就跟着变,刚从事教师职业的时候,还豪情万丈,准备满怀激情为崇高理想信念而奋斗,不久后,就把教师职业化,羞于再提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庸俗化了。
另外,很多人选择大学教师的职业看重的是教师的相对较大的自由,相对较高的社会地位,相对较好的收入和保障,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等等,试问:当今还有多少大学教师是因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11]为人生之乐而选择教师这个职业的呢?
社会、学校问题
面对风起云涌、瞬息万变的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和利益复杂化等新生事物、现象和错综复杂的各种关系,在社会经济大潮席卷而来的今天,金钱逐渐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国际知名民意调查机构Ipsos近日发布的一份全球性调查数据显示:全部二十几个国家的被调查者中,认同“金钱是个人成功最佳象征”这一命题的比例是57%。中国人的认同比例远高于这个全球平均数,达到69%。金钱已经成为这个社会最高的价值。教师身处其中,不可能不受影响,精神层面的高尚追求和物质层面的相对贫寒,在这个社会中成为一些大学教师不可解决的矛盾。由矛盾所产生的痛苦使得一些教师放逐了崇高的精神追求和理想,日渐职业化、物质化了。
高校近年来重点多放在科研成果的推陈出新上,对教师的激励和鼓励多表现在薪酬方面。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其中一手“精神文明建设”确实被忽视得很厉害。大部分高校,在职教师基本没有组织、加入任何社团,一年之内仅“三八妇女节”、“运动会”组织在职教师活动,而且是“双升”、“卡拉OK”等通俗娱乐活动,与高雅的大学文化有差距不提,因为没有培养教师发展兴趣和鼓励教师参与的机制,所以不能达到活跃教师业余生活的目的,更不用说滋养教师心灵,提升教师精神境界了。理想目标的现实化、精神生活的荒芜导致很多教师在而立之年就向往退休生活,还有一些教师在应该大展宏图的年华开始迷茫,何谈立德树人?
三、大学教师“立德树人”之对策
(一)大学教师怎样端正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1. “立德树人”是大学教师自身价值实现的途径,是大学教师的内在需求
“盖人不读书则已,亦即自名曰读书人,则必从事于‘大学’。‘大学’之纲领有三: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内事也。若读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谓此三项与我身毫不相涉,则读书何用?虽使能文能诗、博雅自诩,亦只算得识字之牧猪奴耳!岂得谓之明理有用之人也乎?”[12] 大学教师所受的教育、所处的层次决定这个群体的精神需求更高,需要强烈的存在感和价值实现,绝不只是满足于“识字之牧猪奴”的境地。如果不能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价值体现,他们的生命之树必将枯萎。因此,大学教师建立崇高的教育理想和信念,在奋斗的路上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是其内在本质的需求。
科学家巴斯德说过:“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这旅程的尽头就有成功在等待着,来庆祝你努力的结果。”[13]确实,只有那些具有崇高教育理想和远大抱负,并能艰苦奋斗、脚踏实地工作的教师,才能享受到事业成功的喜悦。而没有教育理想和信念的人,即使有工作回报,也没有生命的喜悦。一个没有生命价值体验的人,是无法带来感染人的力量的;一个无法感染人的教师,自身价值也是得不到体现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看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14]
中国有梦,令一代代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继往开来,充满希望、满怀斗志地奋发图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15]大学教师也应重拾心中蒙尘的理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16],有梦,有理想,有情怀,有担当,这样,我们的民族才能有未来,教师才做得有价值。
2.大学教师如何树立崇高理想,提高自身修养
(1)大学教师应区别教师职业和教育事业
“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17]。一个人不论做什么职业,在什么位置上,其所作所为,能使天下苍生得到其所带来的福利,受到其恩惠,从而天下社会有一定的安定,这样的成就叫做事业。大学教师应区别教师职业和教育事业,定位自己要做教书匠还是教育家。没有理想的地方,人不能生存。教育家的理想、人生观一旦确定后,那么,富贵贫穷就都没有关系,有地位无地位,有饭吃无饭吃,有钱无钱都一样,人生自然有自我存在的价值。所以孔子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18]
(2)教师要致力于人格的完善
理想的教师必须是“全人”,“完善的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人”。健全的人格胜过一百种能力,人在文化上欠缺了多少,作为人就残缺了多少。大学教师文化的缺失,使其不能掌握正确的思维,因而不能正确去看待和理解世界,不能学习和提升自己,不能认识和协调人际关系。
大学教师要完善自己,必须找一流人物对话,读书是非常方便的一个途径,尤其是经典书籍,许多一流人物就是在同历史上的一流人物的对话中成长起来的。但是,健全的人格,优秀的品德不只是读几本书、听几个报告或者做几件具体的事情就可以形成的。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19]都是在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检验,由已知推导未知的重要性。通过不断修养来完善自己的品质,离不开社会实践中的自我提升,“格物,致知之事也;诚意,力行之事也。物者何?即所谓本末之物也。身、心、意、知、家、国、天下皆物也,天地万物皆物也,日用常行之事皆物也。格者,即物而穷其理也。如事亲定省,物也;究其所以当定省之理,即格物也。事兄随行,物也;究其所以当随行之理,即格物也。吾心,物也;究其存心之理,又博究其省察涵养以存心之理,即格物也。吾身,物也;究其敬身之理,又博究其立齐坐尸以敬身之理,即格物也。每日所看之书,句句皆物也;切己体察,穷究其理即格物也。此致知之事也。所谓诚意者,即其所知而力行之,是不欺也。知一句便行一句,此力行之事也。此二者并进,下学在此,上达亦在此。”[20]
(二)学校怎样促进大学教师树立崇高教育理想和信念
大学教师的理想应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即职业发展、社会理想和生活追求。职业发展,是教师在社会地位、社会声望和学术科研方面的所能取得的进步,高校教师的职业发展不能囿于固定的高度,无限发展的可能才能激发大学教师敢想敢为的干劲。社会理想,是紧跟时代、社会和国家的潮流和方向,投身社会实践的大潮中,将所学奉献社会,为中国梦、人类共同利益做出贡献。生活追求,就是能安居乐业,家庭和谐,健康幸福,有爱好、有追求、有情趣、有气度,不为物欲和金钱所累。职业发展、社会理想和生活追求三者互相影响、互相推动、相辅相成。学校要在这三个层面上推动教师崇高教育理想的树立。
1. 对教师在物质和精神上要体贴、尊重和满足
要理解大学教师不同阶段具有的不同的专业能力、心态和目标,满足他们薪酬的需要、学习的需要、参与的需要、休息的需要、娱乐的需要、交流的需要,榜样的需要、价值的需要,特别是情感的需要。做到善于倾听教师的心声,为大学教师广开言路,尊重他们在教学事务、学术研究、学校建设和教育改革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学校对教师的体贴、尊重和满足,使教师切实感觉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社会的中坚,有责任、有义务为学校、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从而唤起教师的主体意识,逐渐将教师职业变为荣辱相关、休戚与共、奋斗终身的教育事业。
2.为教师提供发展的机会、平台和空间
针对教师的发展意愿,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晋升道路,引导其树立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目标。让教师在努力实现目标的过程中,突破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使职业发展更上一层楼。学校和领导者要做到“鼓励先进”但也“允许落后”的包容和耐心等待,同时在行动上切实为大学教师解决问题、提供帮助。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对工作、事业的热爱是建立在教师和学校各部门、各级领导者相互信赖的基础上的。
3.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学校应把一度忽视的精神文明建设重新抓起来,不仅要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还要有思维碰撞的高雅文化活动,要把各个学院、各个教研室、各个处室等小单元的有益教师身心发展的各种活动活跃起来,更要提供渠道让学校领导与教师经常进行密切接触、感情交流,帮助教师确定不同阶段的工作方向,建立起与组织相一致的奋斗目标。营建健康、积极、向上的大学文化氛围,令每位教师从精神和心理上得到充分滋养,从而能饱有积极和向上的正能量,树立崇高的教育理想,充满工作和学习的热忱,最大限度地发展自身。
4.发挥典范作用,建立“从游”机制
是要把德高望重、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经验丰富的教师、学术带头人、行政领导的典范作用发挥出来,让他们能为其他教师作咨询、指导工作。须有一个“从游”的体制,“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21]优秀的前辈教师如大鱼,年轻的后辈教师如小鱼,小鱼要在“从游”中学习、犯错、矫正、成长,大鱼须能看到小鱼的方方面面才能予以指点,给予帮助。前辈与后辈,师生之间都不能是“直一奏技者与看客之关系耳”。[22]学校对这些为教育事业做出优异贡献的教师的工作价值给予充分的肯定,让他们为自己的价值实现而满足和骄傲,同时,有一个“身教”的机制,能带动更多的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建立终身学习机制
为大学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考察、调研、交流的机会,更加人性化地为大学教师发展德行、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升科研水平提供可选择、可上升的途径。同时,通过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交流机制,通过鼓励教师在专业课中融入文化素质教育教学相长,通过开展教师科学、文化、艺术竞赛、欣赏和学习活动,通过在教师考评制度中融入文化素质教育思想等,不断提供教师与各类优秀人物接触的机会,为大学教师开阔眼界,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打造良好环境氛围。
帮助大学教师建立崇高教育理想,坚定教育理想,把教育理想当作终身事业,就是为大学教师完善自我,跟上时代的步伐提供一切可以提供的条件和帮助,使他们在教育事业中获得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品质,能把专业、教学、生活、生命和社会规律高度统一,在各个角色和位置中迅速适应和变化,在解决各种问题中获得成长的体验,自信而热忱地投入到教育事业当中去。
总之,大学教师“立德树人”之本应为崇高的教育事业理想和信念,而固本之源为先进、自由、宽容、高雅、人性化的大学文化。深化文化素质教育,全面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是要建设有利于树立和坚定大学教师的崇高教育理想的大学文化氛围和一系列切实的举措,让大学教师的理想成为行动的圭臬,在理想的指引下,不断校正自己的行为,建立自己的德行,建立大学教师的德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真正成为让后来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23]的大师,让大学“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24]
[5] 周远清《加强文化素质教育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