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学风优良的国家重点综合性大学,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优良传统。学校于1995年成为首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院校,1999年被正式列入教育部批准建立的32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之一,2002年顺利通过了教育部对国家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的中期评估。近二十年来,金沙娱场城app7979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金沙娱场城app7979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金沙娱场城app7979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精神,切实把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为培养“三创”型复合拔尖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广泛开设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不断完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建设方面,金沙娱场城app7979不断完善通识课程的结构体系,大力增加通识课程的开课数量,注重提高通识课程的授课质量。
1.完善通识课程结构体系
进入新世纪以来,金沙娱场城app7979分别于2001年、2004年、2006年和2010年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大幅度修订。2013年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发挥学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创造、创新、创业”(“三创”)教育理念,贯彻“加强基础、分类培养、通专融合、个性发展”的方针,充分发挥学校人文底蕴深厚、学科门类齐全,多学科交叉培养人才的办学优势,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具有“三创”精神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
经过几轮大幅度修订,金沙娱场城app7979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完善,已经构建起具有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平台,形成了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选修课程两个层次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通识教育课占课内总学时的40%-50%。为了将文化素质教育更好地融入第一课堂,金沙娱场城app7979在2013年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将通识选修课程优化为交流与写作类、数学与推理类、人文与社会类、自然与工程类、艺术与欣赏类、中国与全球类、研究与领导类等七大领域,要求学生在每个领域完成一定的学分。
2.增加通识课程开课数量
为了解决金沙娱场城app7979学生人数相对较多而通识课程数量相对不足的问题,学校加快通识教育指导选修课的建设步伐,对通识教育指导选修课程立项重点建设。2004年到2012年(除2008年外)分别立项建设58门、113门、69门、76门、26门、18门、45门、34门通识教育指导选修课程。对于立项建设的通识课程学校给与1-3万的建设经费。截至目前,共有439门通识教育指导选修课程得到专项经费支持,加上原有的公共选修课,金沙娱场城app7979通识课程数量已达到991门,基本满足金沙娱场城app7979学生选修通识课程的要求。
3.提高通识课程授课质量
除了不断增加通识课程数量,金沙娱场城app7979尤其重视通识课程质量的建设和提高。2013年,武汉大学发布《武汉大学精品基础通识课程建设实施意见([2013]73号)》开始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品牌效应和鲜明特色的高水平、示范性专业基础通识课程,进一步优化通识课程结构和体系,促进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衔接,推动本科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计划用5年时间,建设100门精品基础通识课程。
此外,金沙娱场城app7979还鼓励教师出版通识教育指导选修课程教材。目前已有许多教师出版了通识课程教材,形成了学校通识教育系列教材。
二、积极开展各类学术论坛,努力营造高雅文化氛围
多年来,武汉大学积极开展各类学术讲座,已经形成了“珞珈讲坛”、“素质教育大讲堂”、“跨学科论坛”等学术活动名牌,在学生中受到普遍欢迎。“珞珈讲坛”,由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举办,旨在邀请校内各学院院长和资深教授介绍最新学科动态;“素质教育讲堂”,由社团联合会推出,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跨学科论坛”,由校学生会举办,旨在推动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了解。
1.高层次学术论坛——珞珈讲坛
从2008年起,学校以“弘扬学术、聚焦高端”为主题,在最具标志性的老图书馆设立“珞珈讲坛”,开办高层次学术讲座,把对学术的弘扬、对学者的尊重提升到一个新境界。“珞珈讲坛”自开设以来,邀请过诺贝尔奖获得者、世界公认的知名学者等作为讲坛的嘉宾,为大学生作报告。珞珈讲坛作为高层次学术论坛,目标是让学术大师们以能够在这里讲学为最大荣誉,让它成为一个神圣的学术殿堂。
“珞珈讲坛”开讲以来,已邀请了70余位国内外一流学术大师来校讲座,在神圣的学术殿堂里,师生聆听智者的声音,享受思想的盛宴,感受学术的魅力。在最近一期的讲坛中,邀请了荷兰皇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教授Wilt Idema(伊维德),演讲的题目是:一个汉学家眼中的“神探狄仁杰”——高罗佩与《大唐狄公案》(Robert van Gulik and the Mystery of the Halved Judge Dee Novel)。
2.人文社科沉淀——素质教育讲堂
“素质教育讲堂”成立于2008年4月,是武汉大学乃至华中地区有影响力的学生讲座组织之一,至今共举办191场讲座,邀请的学者研究范围涵盖多个领域。它不同于武大历史悠久的“珞珈论坛”、“求是论坛”等讲座品牌,“素质教育讲堂”更注重其人文社科性,希望能让名家的语言,成为从“象牙塔”看世界、引起理性思考的窗口。
“素质教育讲堂”是由武汉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举办的,旨在更多地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与众多人文社科大师面对面的机会,聆听名家的声音,引发对社会的思考,感受百年名校浓厚而独特的“大学”气息。素质教育讲堂在2008年4月27日的第一期由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胡一虎讲授的“我的职业生涯与我眼中的凤凰卫视”拉开帷幕,而在最近一期则请来了文化评论学者、台湾问题研究员马家辉,为学生们讲述“如何阅读你的存在——城市阅读,城市书写”。
3.丰富精神文化——跨学科论坛
“跨学科论坛”是一年一度的学术文化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汉大学学生会学习部通过广泛邀请校内外各界人士为武大学子提供优质讲座,旨在浓郁百年武大学术文化氛围,弘扬百年武大历文化底蕴,倡导百年武大优良学风。每周一期的“跨学科论坛”讲座,邀请校园内外各界精英为全校师生做演讲,启迪学生心智,弘扬自由的学术风气,推动优秀校园文化的建设。讲座主题所属领域覆盖度广,以提升听讲者的文化素质为目标,顺应当今社会文化素质教育的新阶段,丰富高校精神文化生活,增强大学生精神力量。
自2010年开办以来,“跨学科论坛”已经推出了近200场报告,涉及文学、历史、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新闻学、技术等多个领域。例如,2013年9月16日,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李小曼带来“新技术,新传播,新青年”的主题讲座。2013年10月28日,果壳网CEO姬十三受邀来到武大,其主题为“创业就像混实验室”的讲座吸引了来自江城各大高校的学子。之后水木年华主唱卢庚戌、武汉大学军事科研室副教授陆保生、武汉工程大学副教授秋叶等都给武大学子带来了跨学科的知识。
三、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致力打造多元化交流平台
武汉大学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全方位打造珞珈文化,促进青年学生身心发展,文化育人活动欣欣向荣。每年不仅有大型文艺汇演的珞珈金秋艺术节,专为留学生开展的珞珈金秋国际文化节,还有多元文化交流平台的校园文化活动超市,以及各专业领域内的文化活动。
1.大型文艺盛典——珞珈金秋艺术节
武汉大学金秋艺术节又叫“珞珈金秋艺术”。它创立于1987年,是武汉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中最响亮的品牌。 金秋艺术节是以创建和谐校园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以在广大同学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重点,融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突出时代性、参与性、表演性、竞争性,以艺术的形式弘扬先进文化,唱响时代主旋律的全校性的大型文艺活动。
“珞珈金秋艺术”以金沙娱场城app797931个院系为单位发动广大同学参与,并精心设计便于同学们发挥创造性和主动性的艺术竞赛形式,通过长时间的摸索,逐渐形成了六个独特的竞赛系列:云想霓裳——服饰表演大赛,大学生自己动手设计符合大学生特点和时代特征的服饰,并通过集体表演将自己的创意展现出来;留香行板——校园情景剧大赛,大学生发挥武汉大学校园戏剧、话剧发展比较繁荣和群众基础比较好的优势,通过自编、自导、自演的形式将学习和生活中有意义的故事搬上舞台;流光溢彩——舞蹈大赛,大学生自己发挥想象用肢体语言表达对青春和时代的理解;珞珈秋韵——合唱大赛,这是参与面最广,集体主义精神体现得最全面的竞赛系列,17年的合唱竞赛已使武汉大学学生合唱达到较高的水平;唇舌烽火——辩论赛,这是最富智慧、最富激情的竞赛系列,每年32支队伍相互角逐,“儒辩”之风吹遍武汉大学校园的每个角落;朗月清风——校园原创音乐、歌手大赛,这是大学生情怀和精神的校园音乐尽情“绽放”的舞台。每年的“珞珈金秋艺术节”各大竞赛系列从初赛、到复赛、再到决赛,共计18场群众性文化艺术竞赛,涉及300多支竞赛队伍,2000多竞赛个人,2万多大学生观众,艺术节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覆盖面十分宽广。
2.国际文化交流——珞珈金秋国际文化节
“珞珈金秋国际文化节”创立于2004年,至2013年已成功举办了九届。珞珈金秋国际文化节以留学生为主体,以国际文化交流为主题,旨在增进各国学生的相互了解,加强中外文化的交流,是武汉大学校园活动的特色品牌,也成为留学生课余文化生活中的一个亮点。珞珈金秋国际文化节一般将持续两天,主要举办地点在桂园操场,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参加,现场会有各国留学生教育成果展览和各国历史、文化以及生活方式、服装、食品、手工艺品的展示,充满异域风情,吸引了大批本校和他校学生前往。
从第一届到第九届,“珞珈金秋国际文化节”的形式不断创新,内容不断扩展。参加活动的留学生来自的国家和地区从最初只有70多个,增加到如今的100多个;活动形式从最开始只有文艺展演,发展到今年包括国际文化展、国际合作论坛和文艺汇演等系列活动;活动内涵不断丰富,活动层次和品味也不断提高,从第四届开始,吸引了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多个国家的驻华大使馆官员热情参与,第五届更是邀请到十个国家的驻华使馆官员参加。
“珞珈金秋国际文化节”受到国家外办和中华文化交流协会高度关注。2007年,第三届“珞珈金秋国际文化节”入选“湖北省2007年度对外文化交流十大新闻”;2009年,湖北省政府决定将第五届活动升级为省级对外交流活动中重要项目。
3.凸显专业特色——院系文化活动
在体现专业特点方面,各院系特色文化活动层出不穷。院系的特色活动既能够体现学院的专业性,同时还具有丰富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内涵。院系的精品活动包括历史学院的“历史文化节”、文学院的“古典诗词吟诵大赛”、艺术学系的“戏剧影视作品经典片段模仿大赛”、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的“绿色文化节”、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新闻先生新闻小姐”,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的“外语文化节”、法学院的“法律文化节等等。艺术系、文学院联合四大校园剧社举办的“珞珈剧苑”和“珞珈文苑”等等。这些活动吸引了全校各个学部、各种专业学生的广泛参与,他们的自身综合素质在不同学科知识的交流和熏陶中得到了提高。
四、进一步完善社会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参与学科竞赛
武汉大学通过构建会员事业部、会员数据库信息平台,给在校学生创造各类社会实践机会,包括社会调查、企业帮扶、医疗服务、法律普及、支教扫盲、社区援助、勤工助学等等。同时,为引导和激励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学校为学生参与学科竞赛提供良好平台,并拨专款资助竞赛项目。
1.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
武汉大学按照“五个结合”组织大学生广泛开展“三下乡”、“四进社区”等社会实践活动;积极组织参加湖北省共青团“百校千村帮扶计划”、“城乡百校手拉手行动”等“青春富康行动”,参与和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遵循“按需设项、据项组团”的原则,做好寒假、暑期社会实践组织发动、立项组团、成果深化、总结表彰等工作,务求实效。拓展实践资源,开辟社会实践基地,建立和完善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构建长效机制。
同时,进一步探索和发展暑期社会实践机制。为使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项目化运作,武汉大学建立专题网站,网上公布规章制度、工作流程、报名要求等,方便广大同学查阅。同时还从往年众多材料中挑选出优秀的作品,供大家参考。
此外,发挥优秀团队的示范作用。积极组建或帮助相关学院组建重点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发挥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重点跟踪某些实践团队,及时收集、统计、整理和总结暑期社会实践的各项成果。
2.鼓励学生参与学科竞赛
为了给广大学生提供科学研究训练和实践创新的机会,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武汉大学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大学生科学研究项目立项”工作,给予学生一定的经费支持。同时,为发掘、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个性发展,鼓励人才冒尖,金沙娱场城app7979通过组织大学生学习竞赛、创业计划大赛、普通话知识竞赛、广告设计大赛、程序设计大赛、机器人制作大赛、智能汽车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结构设计竞赛等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营造了学生积极参与创新活动的良好氛围。学校还先后建立了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机器人、ACM、素质教育等5个创新基地,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并取得丰硕成果。
武汉大学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文化素质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文化素质教育成果也较为丰厚。新形势下,学校将以贯彻落实《教育部金沙娱场城app7979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为契机,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用理论指导实践;进一步创新校园文化,提高校园文化品味;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形成长效机制;进一步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进一步开展研讨和培训,加大文化素质教育的示范与辐射;进一步加强人文环境、文化氛围、学风建设,使学生的文化素质得到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