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武县平南羌族乡位于县境东南部的清漪江的支流上,距平武县城105公里,总人口2376人,其中羌族人口2100人,占88.4%,是平武县羌民族主要聚居地之一,为羌族中白马羌这一分支。受2008年汶川地震灾害影响,平南羌族乡遭到重创,不少居民离开乡镇。得益于灾后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如今平南羌族乡已恢复往日风貌,却仍未脱离贫困。
为进一步了解平南羌族乡现状,为平南羌族乡脱贫献计献策,金沙娱场城app7979“桃蹊”实践队于8月21日抵达平南羌族乡进行扶贫调研,其中主要包括三个环节:一是制作问卷调查,探求经济模式及贫困原因;二是实地走访特别贫困户,直观感受其生活现状;三是采访当地官员,了解各项扶贫举措的开展情况。
农业脱贫行不通
在参与到问卷调查的150户人家中,其中有92%的家庭主要从事农业,6.7%的家庭从事旅游业,仅有两户是完全依靠外出务工的子女赡养。此外,24%的家庭拥有养殖副业,养殖类型全部都为家禽。从村们口中我们了解到这里多以农业为主,然而土地资源却也十分贫瘠,气候条件恶劣,无法创造有效经济。“我家这块地,一年到头也就能有个千来块钱,种子肥料都要除掉近千。”村子西边的老农罗大爷说道,“村口那几块地收成会好一点,去年风一吹,也都白忙活了。”罗大爷还告诉我们,平南羌族乡党委书记杨明和也曾采取过如更换作物类别、引进先进技术等措施,但效果甚微。根据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在78%的家庭里双亲中都至少有一位外出务工,劳动力不足,还不得不减少农作量,个别家庭一直过着入不敷出的生活。
深入特困家庭 实地走访调研
在3天时间里,实践队员们共走访了10户特困家庭。8月24日下午,实践队员随朱同学一同回到家中,进行实地走访调研。朱同学家距离街上有40分钟路程,其中几乎全部都是极其难走的山路,蜿蜒曲折、杂草扰道。恰巧昨夜逢雨,本就难走的小路变得泥泞湿滑,经历长达60分钟的艰辛,队员们来到了朱同学家。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简陋的土房,家里空空的,只有一些必需的生活用品。爷爷患病在床无法起身,妈妈放下手中正在洗的菜,和奶奶一起接受了访问。队员们了解到朱同学的父亲常年在外打工,供她姐姐上大学;母亲的工作在街上的学校做饭,奶奶喂有几只鸭子,以此承担起爷爷的医疗费和家里的开销。对于朱同学即将升学所需的学费,妈妈表示:“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不读书,再没钱也要想办法让她继续读下去。好在这几年渐渐有拿到扶贫金了,对于我们这种家庭来说,帮助还是很大。”
红色旅游助推脱贫 实践队员献计献策
平南羌族乡上场口,有一座保存完好、造型别致的古廊桥,该桥名为松桥,又名红军桥,建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1935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三十军来到了平南,在平南三圣庙建立了平武县第一个苏维埃红色政权——苏维埃平南县委。如今红军桥与三圣庙已成为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我们鼓励各村各户发展农家乐、民宿等产业,同时,也在积极建设休闲娱乐设施,想方设法留着旅客。”杨书记带领队员们参观红军桥、展示扶贫成果时,向我们介绍道,“利用红色旅游助推经济扶贫,使平南羌族乡的经济活了过来。”一路走来,队员们发现许多房顶四角都有石头,颇具特色。杨书记告诉我们,此地羌族人民所信仰的神灵均以白石(白色石英石)为象征,大都在碉房屋顶四角供有五块白石,分别象征天神、地神、山神、山神娘娘和树神,显示对信仰的虔诚。队长袁菁莲即便向杨书记建议:“这里有近九成的羌民,是不是可以把羌族文化作为第二旅游特色,发展歌舞表演、服装饰品、建筑文化、手工艺品等羌族特色旅游产品,推动经济发展。”杨书记肯定了我们的建议:“羌族文化的确是一个可开发的点,但这里的羌民丢掉一些民族文化已经有些日子了,像是传统的羌族服装在劳作和生活中几乎已经看不到了。不过我们可以努力把曾经丢掉的羌族文化再拾起来,下一步就是把这里打造一个羌民文化旅游地。届时,平南羌族乡脱贫也指日可待了。”
|
红军桥
|
|
家访
|
|
调研
|
|
作物产量低下
|
文/ 李代钦 杨飞
图/管晨呈
审核/王云金
责任编辑/曹玉峰
石工院团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