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
发布日期:2011年06月15日 作者: 编辑:管理员 审核: 点击:[]
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
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互相影响、彼此依存的统一整体。由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A. G.Tansley,1871—1955)于1935年首先提出。他认为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物理环境两大部分组成。物理环境最主要要素有阳光、氧气、二氧化碳、水、植物营养素(无机盐);生物残体(如落叶、秸秆、动物和微生物尸体)及其分解产生的有机质也是物理环境的重要要素。物理环境除给活的生物提供能量和养分之外,还提供其生命活动需要的媒质,如水、空气和土壤。活的生物群落是构成生态系统精密有序结构和使其充满活力的关键因素。生态系统的生命角色有三种,即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分别由不同种类的生物充当。生产者吸收太阳能并利用无机营养元素(C、H、O、N等)合成有机物,将吸收的一部分太阳能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在有机物中。生产者的主体是绿色植物,以及一些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菌类。消费者是直接或间接地利用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作为食物和能源,而不能直接利用太阳能和无机态的营养元素的生物,包括草食动物、肉食动物、寄生生物和腐食动物。消费者以动物为主。生态系统具有以下共同特性: (1) 是生态学上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2) 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结构越复杂,物种数越多,自我调节能力越强。(3) 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两大功能。(4) 营养级的数目因生产者固定能值所限及能流过程中能量的损失,一般不超过5—6个。(5) 是一个动态系统,要经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育过程。
(上述辞条引自奚洁人主编:《科学发展观百科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10月。)
|
上一条:中央苏区政府根据地旧址
下一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