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视点
当前位置:首页>>栏目名称

对2011年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回顾及展望

发布日期:2011年12月27日          作者:         编辑:管理员         审核:         点击:[]

  辞旧迎新,盘点2011年我国在社会管理领域取得的重要突破及存在的问题,展望2012年我国社会领域面临的创新任务,对于维护社会秩序、激发社会活力十分有意义。要深刻认识到,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都不会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都将是长期的战略任务,需要扎实工作,步步推进,逐步建立起适合现阶段发展需要的社会治理体系。


  一、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战略部署

  


  (一)把社会管理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2011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深刻阐述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提出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指导原则、主要任务和实施措施。同时,我们也注意到,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金沙娱场城app7979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了战略部署。在短短8个月内,中央对社会管理和文化发展做出重要决策,足见两项工作之重要。而且,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强调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同时,也要求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意义重大。


  (二)紧紧扣住新时期“中心课题”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的核心任务之一,是新时期的“中心课题”。早在1990年,邓小平就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基于当前国内外形势,邓小平的这个话包含了两方面的涵义:一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要把共同富裕问题和利益关系作为中心问题;二是2010年底以来,西亚、北非、西欧、北欧等地发生了一系列的社会事件,导致这些地区或国家的社会问题凸显,社会矛盾激化,社会冲突加剧,社会风险剧增,甚至在一些国家从社会领域传导到政治领域,导致政权更迭。最近,在英国、美国连续发生的一系列社会动荡,究其根源,也是社会不公平不公正矛盾激化的结果。这些说明社会管理必须始终把促进社会公正摆在重要位置。


  二、从实际出发探索和创新社会管理

  


  按照中央的战略部署,针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一年来,各地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成就显著。


  (一)完善民意表达机制,协调利益关系


  在各地的社会管理创新中,很多地方采取利益协调方式,创新民意表达机制,包括以面对面的交流增进相互理解,以信息技术促进政务公开,以体制创新建立回应机制,等等,来协调利益关系。有的地方还以“网络问政”、“信访联调”等形式,畅通政府与公众互动沟通渠道;通过专家咨询论证、公众意见征求、重大事项社会听证、市民代表列席市长办公会等形式,搭建公众参与行政决策平台;通过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大力强化社会监督、实施重大事项公示等形式,搭建公众参与的监督平台;通过创新公众参与政府重大决策效果评估机制、创新公众参与行风评议机制、创新公众对政府绩效考核评估机制,不断创新公众参与行政评估机制。通过创新利益协调、利益表达的体制机制,完善了政府决策和管理。


  (二)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实现管理


  一年来,我国普遍重视社会服务,有的地方全面打造特色服务体系,实现社区、企业、会所等有关各方的互动共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精神疾病康复模式。还有的地方建设农民公共服务中心,把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纳入民心工程,建立了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联席会议制度,采取市级补助、区县配套的方式,多方筹集资金,推进建设工作。


  (三)改革流动人口管理方式,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


  这方面的探索主要有:一是改善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管理,把外来务工人员的服务与管理纳入实有人口管理体系,纳入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范畴。二是积极破解户籍制度难题。如成都市委市政府提出彻底破除城乡居民身份差异,推进户籍、居住一元化管理,充分保障城乡居民平等享受各项基本公共服务和参与社会管理的权利。三是发挥社会组织在流动人口管理中的作用,广泛吸收外来人口参加社会管理。一些地方在社会管理中还不断创新,有意识地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


  (四)探索城乡社区治理模式,做实基层社会管理基础


  一些地方紧紧围绕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社情全摸清、矛盾全掌握、服务全方位”的目标,建立社区网格化综合服务管理机制,理顺政社关系,强化基层基础建设,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在社区服务管理体制机制上大胆创新。


  (五)完善社会风险评估机制,提升应急管理能力


  一是通过风险评估提高决策的前瞻性。如遂宁市率先建立和实施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切实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贵州省铜仁地区建立了风险评估工作机制,破解了征地拆迁工作中的难题。二是不断创新应急管理思路,破解应急管理工作难题,强化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和应急处置,逐步建立城市应急管理的长效和常态机制。此外有的地方还在优化基层风险管理机制上出新。


  (六)优化体制机制,提高社会管理效率


  改革工作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如上海对原来的政务受理流程进行了重新梳理,从政府职能定位的角度看,该取消的取消,该精简的精简,该优化的优化。同时,在基层社区建设“一门式”受理服务中心,把凡是涉及有关政府职能部门为社区老百姓服务的事务,“以进入为原则,不进入为例外”,通过承诺制、零缺陷和责任追究制的设定,政府为社区百姓服务的便捷度、透明度和亲和度大大提高。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探索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诸如社会上不乏“今后 30年中国将以社会建设为中心”的提法,也有人对当前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摆在重要战略位置存有疑虑,把社会管理顶层设计仅仅视为组织体系设计的观点不乏其例;一些基层干部感觉社会管理创新的工作压力太大;有干部提醒要避免“信访不信法”问题;干部们担心自己所在地区开展的社会管理创新流于形式;考核干部的指标过多,诸如民生、环境、上访等,多是一票否决,既给干部们带来了压力,也给放手大胆工作带来阻力;基层干部担心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的族群关系难以处理,等等。这些,都是未来需要加以解决的问题。


  笔者的基本观点是:中国乃至世界正处在历史的转折点上,涉及社会管理问题,诸如群体事件等,决策咨询和政策研究部门应更多地思考其深层次原因,有些可以从人的基本发展、民族的基本价值和国家的基本战略、全球化的体制机制等出发来审视,有些需要从发展方式、财政体制、行政体制、人事体制、户籍制度等来分析。必须深刻认识到,社会管理问题绝不仅仅是社会领域的事情,它实际上涉及战略布局、战略思路、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行政体制、财政体制、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等因素,若要真正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体系,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就必须综合研究和分析涉及当前社会管理问题背后的各种深层次问题,找到造成社会失序的症结。


  三、2012年:把文化发展与社会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一)把握好社会生活秩序与文化价值之间的内在联系


  2012年,贯彻中央的战略部署,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求有关部门在理论上深入探索社会秩序建设和文化价值体系发展的内在逻辑,在政策上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在日常生活中把人们的社会活动与文化价值统一起来,把人们的精神生活和行为规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为一体,使现实生活中的个体更加有教养、有品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和善,社会生活更加有秩序和充满活力。


  社会与文化是统一整体的不同组成部分。在中国这样一个历经数千年、已经形成自己的悠久历史和固有文化的国家,社会与文化的关系、各种社会事务,就如同一件精密的仪器,各个部件由于分工而专门化,这使得社会变革和社会政策调整,必须考虑到在整体变动思路下全面协调各种体制机制,换句话说,需要“顶层设计”。顶层设计既包括行政意义上的高端行政机构的设计,更包括从整体上考虑系统各个部分之间的关联和变动。社会的基础是凝聚社会成员的文化价值。历史地看,任何社会制度和体制都是文化价值的外化。纵观历史和放眼世界,不同的宗教、文化价值,决定了不同的制度体系。


  社会有机体与文化价值统一于社会生活这一整体和系统。首先,最基本的社会生活就是衣、食、住、行。衣、食、住、行等物质文化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其次,社会组织以精神为基础。从社会人类学的理论和国际经验看,社会生活的较高层次是精神生活,人们通过社会组织得到精神上的满足。社会组织的原则诸如信仰、习俗、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法律规范等都构成了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社会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人们最关心、最直接、最亲近的事,诸如社会成员是怎样生活的,他们的家庭、社区、学校、工作单位、社会组织等。个体自觉不自觉地按照社会大多数成员的预期行为,形成了现实的社会秩序,这是社会治理的最基础形态,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形态。


  (二)让文化通过社会生活发挥其规范和凝聚作用


  社会管理的主要任务是解决社会问题。任何社会,只有扬善抑恶,才能保持社会秩序。社会问题实质上是文化问题。文化价值失衡会演变为社会个体的生存困境。从2011年发生的一系列社会事件来看,道德沦丧和主流价值缺失已经波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旦道德沦丧和主流价值缺失,类似小悦悦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在任何社会成员身上。首先,社会问题实质上是文化问题。文化失调表现为社会中各个人的生活发生了变化,原有文化基础的社会秩序出现变动,反映在各个人心理上的就是浮躁、焦虑、忧郁、不安等。社会学把这类问题叫做主观社会问题。这几年来一些突发事件出现了燃点低的特点,很小的事件会引发很大的风波,就是与主观社会问题有关。其次,主观社会问题,如内心的浮躁、焦虑、忧郁、不安等迫使个体不断寻求解脱办法。理想的结果是,通过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按照一定办法把问题解决。这样,就个人而言,可以从烦恼、郁闷、焦虑中得到解脱;就社会而言,社会问题得以解决;就文化而言,文化得到了重新调适,适应了新的社会生活环境,形成新的社会秩序。


  (三)在社会生活中实现文化价值和社会秩序有机统一


  2012年,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如何把握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亲近的事,其意义不亚于在“十一五”初期考虑如何把经济建设与人民群众最迫切、最直接、最关心的问题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就社会和文化而言,人民群众最关心、最亲近的事情是什么?仔细考虑,不外乎个人的心理满足、社会交往、人际关系等。


  学术理论界需要打破画地为牢的学科界限,从深层次进一步解释社会与文化的关联,以及社会生活如何强化文化价值和文化价值如何在社会生活中演变成为习俗和生活习惯等重大理论问题。在任何社会条件下,知识界是社会良心和文化价值最重要的载体之一。知识界的文化水准,大致可以反映一个社会的一般文化水平。中国知识界对中国文化复兴和繁荣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决策咨询和政策制定机构需要在政策研究和制定过程中,把社会和文化通过规划、项目、工程有机结合起来,使正确的价值观念、行为规则通过各种社会生活不断强化,不断重复,习以为常,成为习俗和习惯。


  实务部门需要努力开发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项目,建设不同类型的能够满足群众需求的文化工程、文化项目,吸引公众参与到社区和社会生活中来,在参与的过程中满足个人的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实现社会融合和社会和谐。


  发挥个人在社会管理和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使个人遵循社会规范,成为社会秩序建设中的基础要素。通过一系列社会活动、社会工程、社会项目吸引个体参与社会生活。通过家庭、社区、工作单位和社会组织的各种活动把个人纳入各种社会事务中去。


  总之,新的一年,要真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就必须综合研究和分析涉及当前社会管理问题背后的各种深层次问题,尤其是文化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

上一条:坚定信心 稳中求进 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 下一条:从政治高度看待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关闭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