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十八大的最重要成果之一,反映了我们党对时代精神的清醒自觉。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就必须不断提升理论自觉和切实加强实践自觉,把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落实到具体的科学实践中,为此,我们必须要有对时代精神的清醒把握。
首先,要有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的清醒自觉
近代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发展是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主要矛盾发展变化的不同历史时期,就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在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其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压倒一切,乃是所有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是涉及民族存亡、生死攸关的矛盾。毛泽东思想作为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反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要阶段。
随着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逐步完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由于缺少现代化的生产力发展过程,更由于近代以来长期遭受国外的殖民掠夺和长达几十年战争的不间断破坏,造成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极端落后,物质生产和生活资料极端匮乏。新中国成立后,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首要问题是温饱问题,也就是最基本的生存问题。因此,“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尤其是人民的物质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成为这一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最主要矛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反映,以改革开放为主题,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要阶段。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不但解决了我国十几亿人民的温饱问题,而且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一方面因为与我国人民经济生活的迅速发展相比,我国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发展相对缓慢,另一方面也因为人们在经济生活得到满足以后,通常都会表现出精神文化需求的日趋旺盛。所以,进入新世纪新阶段,虽然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没有变,但也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新的阶段性特征,即由对物质需要的强烈追求转向对精神文化需要的更多渴望。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根本上来说,体现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的阶段性特征。
其次,要有对我国社会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新主题的清醒自觉
到目前为止,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我国社会经历了革命、建设和改革三大阶段,分别形成了主要以政治革命为主题的毛泽东思想、主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如所周知,毛泽东思想主要是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并成功指导了我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因此,以阶级斗争为特征的政治革命构成了毛泽东思想最根本的主题,对立和斗争则构成了毛泽东思想最基本的思维。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并成功指导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构成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突出主题,认为社会主义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而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发展生产力则主要是通过不断扩大的改革开放来实现的,因此,改革开放也构成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另一突出主题,而统一与合作是其最主要的思维。
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了新阶段,理论创新也随之进入新阶段,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理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它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其中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这里的发展绝不只是指经济增长,而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发展。”这里的发展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发展。“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共同构成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主题,而和谐思维则成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思维。
从政治革命到经济建设再到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经历了三大主题,人的发展是以政治革命和经济建设为基础,是政治革命和经济建设的逻辑结论,同时,人的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当代的最新主题,不但包含而且超越了单纯的政治革命和经济建设,是以社会全面进步和人全面发展为主题的发展,反映着我国社会新阶段的发展主题。
第三,要有对我国人们金沙娱场城app7979关于发展需要新诉求的清醒自觉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需要不仅是人的一种“天然必然性”,而且也是人的一种“内在的必然性”,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是人的需要的基本结构。其中生存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也是产生和满足其他需要的前提,因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生存需要确证着人的生命存在,表达着人的自然本质。享受需要是在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产生的。当人类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并且在人类的生产达到这样的高度时,即“能够不仅生产生活必需品,而且生产奢侈品,即使最初只是为少数人生产。”享受就会成为人的一种需要,因为“人不仅为生存而斗争,而且为享受,为增加自己的享受而斗争。”享受需要是一种追求舒适生活和安逸生存方式的需要,与生存需要一样是人类自然性的表达,是人的一种“天然必然性”。与人的生存需要和享受需要不同,人的发展需要是“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在这种情况下,直接形式的自然必然性消失了;这是因为一种历史形成的需要代替了自然的需要。”人类的“内在的必然性”代替了“天然必然性”。发展需要是人类更高级的需要,以人类生存需要和享受需要的满足为前提,是人类生存需要和享受需要得到满足的必然结果,它确证着人的超生命存在,表达着人的社会本质。“到了这个阶段,从动物界来的范畴就不再适用了。”
具体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过程,政治革命和经济建设都是为了争取实现和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因为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政治解放是其他一切解放的前提,如果没有政治上的独立,没有摆脱殖民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就不可能有经济的解放和生产力的发展,更不可能有“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正是因为我们有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我们才得以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从而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等生存问题;也正是因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我们的生存需要和享受需要才得以基本满足,并产生了发展需要,从而使我国人们的需要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人的发展需要是与生存需要和享受需要具有不同性质的需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反映着我国人们对社会全面进步和人全面发展的新需要。
最后,要有对世界历史条件下全球化视野的清醒自觉。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社会的真实任务是建立世界市场和以这种市场为基础的生产。这一方面揭示资本主义的资本逻辑及其工业化大生产开创了人类的世界历史,人类历史由此从孤立的、民族的、狭隘地域性的历史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历史。另一方面则强调资本主义及其以后的人类社会发展,必须以世界市场为基础,拥有世界眼光,而在世界经济文化生态日益一体化的今天,全球化视野的清醒自觉对于发展中国家就更为重要。
科学发展观是在全球化的视野中产生、发展并被最终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任何真正的理论都有它的针对性,科学发展观的针对性就是以往不顾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念,这种发展观念忽视能源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社会公平等,致使人类社会发展面临诸如经济、人口、资源、环境、两极分化等一系列危机,这些危机就象瘟疫一样严重危害着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不断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灾难。这些危机虽然在中国已经出现,但其警世性的灾难却主要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应该说我们更主要的是在观念中,而不是在具体的实践中经验了以往发展观念的灾难。科学发展观的产生与其说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总结,毋宁说是基于对近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各种危机的深远反思,因此,我们说科学发展观离不开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
马克思在谈到当时的德国时曾指出,“我们是当代的哲学同时代人,而不是当代的历史同时代人。”实际上,我们中国目前也可以说“是当代的哲学同时代人,而不是当代的历史同时代人”,尽管我们在思想上与西方发达国家一样拥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但在科学技术、生产力等方面我们却处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逝去的历史中。相对于发达国家,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更需要有全球化视野的清醒自觉,因为对于后发展国家来说,只有从世界性的历史出发,站在全球化的历史高度,拥有世界眼光,才能既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又吸取发达国家失败的教训,更重要是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把握科学发展的最前沿,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