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视点
当前位置:首页>>栏目名称

李克强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讲话

发布日期:2015年01月15日          作者:         编辑:管理员         审核:         点击:[]

 

(2015年1月9日)
李克强
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表彰为我国科技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刚才,习近平总书记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向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于敏院士和其他获奖人员代表颁了奖。在此,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全体获奖人员表示热烈祝贺!向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崇高敬意和诚挚问候!向参与中国科技事业的外国专家表示衷心感谢!
    国家科学技术奖是一面旗帜,展示的是一批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营造的是崇尚科学、尊重人才、褒扬先进的氛围。我们期待并相信,在获奖者的激励下,全社会形成万众创新的热潮,中华大地处处充满无限生机和创造活力。
    创新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秉性、发展进步的动力。人民是创新的主体,一部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就是人民在实践中探索创新的历史。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具有蓬勃创造活力的民族,四大发明在世界发明史上熠熠生辉。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但创新图强的步伐从未停歇。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坚持自力更生、大力推动自主创新,改革开放点燃了博采互鉴、以开放促进创新创造的火种,汇聚起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中国创新让世界瞩目。
    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了关键时期。我们既要在较短时间内走完发达国家上百年走过的工业化道路,又要在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迎头赶上。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既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又要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必须依靠创新支撑。我们现在拥有巨大的创新空间。人民温饱问题解决后,多样化需求引领创新;基本商品供应充足,资源环境约束加剧,推动企业加快创新;人们挑战自我、主动创造的意识增强,造就社会包容创新。国家繁荣发展的新动能,就蕴涵于万众创新的伟力之中。
    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进一步解放思想、敢为人先,不囿旧制、不循成例;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创造力,推动持续发展;进一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人人皆可创新、创新惠及人人,为大众创业提供支撑。
    如果说万众创新的潮流推动中国这艘大船行稳致远,那么改革就是推动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既包括技术创新,更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条件。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一切束缚创新的桎梏,让一切想创新能创新的人有机会、有舞台,让各类主体的创造潜能充分激发、释放出来,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
    第一,加快完善激励和保护创新的制度体系。我们将加快改革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收益分配制度和转化机制,让科研人员取得更多股权期权等合法权益,更好体现知识和创造的价值。既要用事业和荣誉鼓励科技人员创新,也要用必要的物质奖励激励科技人员创新。要更加严格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用法治保障创新的权益。同时,也要破除技术壁垒、行政垄断的藩篱,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和法治环境。
    第二,加快完善引导企业创新的市场体系。推动万众创新,需要市场和政府两手发力。一方面,企业要担起创新的重担,构建企业主导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另一方面,政府要合理规划科技布局,从主导科技资源配置向注重市场监管、平台建设转变,从选拔式、分配式扶持向普惠式、引领式转变。创新型小微企业对市场需求反应灵敏,既要通过简政放权,让初创企业雨后春笋般生长起来,又要通过财税金融政策、种子基金、风险投资等方式,扶上马、送一程,帮助他们克服创业初期的艰难。
    第三,加快完善强化基础研究的投入体系。近些年来我国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正处于量变到质变的时期。基础研究是关系能否早日实现质变突破的带有决定性的因素。我国发展到了这个阶段,技术上遇到的“天花板”越来越多,引进门槛越来越高,必须更加注重原始创新能力,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协作贯通,实现原始创新与再创新、集成创新融合迸发。基础研究大多是公共产品、是短板,国家财政无论多么困难,都将持续加大稳定支持力度。同时要加大企业基础研究投入,鼓励社会资金与政府基金合作,形成全社会共担机制。
    第四,加快完善支撑创新的人才体系。人力资源丰富是我国最大的禀赋优势,必须把提升人力素质放在优先位置,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要逐渐把更多资源投到“人”身上而不是“物”上面,改革人才评价体系,让潜心研究的人心无旁骛、厚积薄发,让创新创业的人有施展空间、无后顾之忧。我们要有海纳百川、求贤若渴的气度,不拘一格用好人才,既要吸引海归人才、外国人才来华创业,也要支持本土培养人才勇攀高峰,还要鼓励草根创新、蓝领创新人才各展其能。青年人才正处于创新创造的活跃期,要为他们雪中送炭、加油鼓劲。老一辈科学家有着奖掖后学的优良传统,应当形成薪火相传、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
    第五,加快完善包容创新的文化环境。创新文化是推动创新创造的重要精神力量。从科学研究、国民教育到创业就业等各个领域,都要鼓励创新思维。要倡导科学民主、淡泊名利、追求卓越,摒弃急功近利、学术失范等行为,破除论资排辈、门户之见、头衔崇拜,以真才实学论英雄,敢于让青年人挑大梁、出头彩。要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和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使创新成为一种价值导向、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时代气息,在全社会形成浓郁的创新文化氛围,为创新提供丰厚肥沃的土壤。
同志们!创新引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未来。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上一条: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 下一条:为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2014年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综述

关闭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