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6日电(记者侯大伟 王恒)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以创新发展为首,最近出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把创新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作为西部经济大省、科教大省,四川近两年创新发展“捷报频传”:2014年10月绵阳科技城参照执行中关村政策,2015年7月成都高新区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同年8月四川被列入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全国“两会”期间,新华网记者就此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
创新驱动是四川转型发展的根本动力
新华网:我们注意到,您到四川工作以来就一直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发展,近几年四川在这个方面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主要是基于什么考虑?
王东明: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纵观历史,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第一动力,也是国家兴衰的重要决定性因素。现在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世界发达国家都在积极强化创新部署、高起点推进“再工业化”,创新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和应对挑战的共同选择。可以说,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谁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2012年11月,我刚到四川时,就在全省领导干部会议上明确提出“要从四川省情特点、自身优势出发,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2013年5月召开的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把创新驱动发展确定为全省“三大发展战略”之一,鲜明提出“转型才能更好发展、后发也要高点起步”;在2013年6月举行的全省科技创新暨科技奖励大会上,我们提出四川总体上进入了由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的发展阶段。具体工作中,我们确实是拿出了壮士断腕的勇气,3年来累计关停小煤矿586户、淘汰1678家企业落后过剩产能,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决心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深入实施企业创新主体培育、产业创新牵引升级、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区域创新发展示范“四大科技工程”,连续举办三届科技博览会等,可以说的确打了一套“组合拳”。2015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1.5万亿元,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50%。
现在回头看,面临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四川经济能够保持持续健康发展,五年内经济总量迈上两个万亿元台阶,创新发展发挥了“主引擎”的关键作用。“十三五”期间,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四川要实现“保持高于全国经济增长速度”的目标,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经济强省,根本出路还要靠创新发展。
把全面创新改革作为“一号工程”来抓
新华网:作为西部唯一列入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的省份,四川作出了哪些部署?
王东明:这是我们在转型发展关键时期的重大历史机遇,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有同志讲,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央赋予四川最重要的改革试验任务之一。为充分发挥试验的辐射带动作用,省委十届七次全会专门对全面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作出《决定》,总的考虑就是要坚决破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障碍、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推进思想理论、文化、科技、产业、管理、制度等全方位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全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把着力重点放到转型发展上,推动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增长新引擎进一步形成,实现“三年试验突破、五年基本转型”的奋斗目标,努力建成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
全面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取得突破。毫无疑问,当前最直接的抓手就是扎实开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按照中央部署要求,主要是依托成德绵地区实施。成都重点是大力实施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发展、金融支持、开放合作战略,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德阳重点是推进装备智能制造核心技术攻关,深化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加快建设国家高端装备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基地;绵阳重点是推进绵阳科技城建设,提升国防科研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改革发展示范基地。同时,在攀西地区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战略资源开发基地。通过试验区域先行先试,带动全省各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走出各具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全面创新改革重在打通科技与经济融合通道
新华网:刚才您强调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请问四川在这方面具体是怎么做的?
王东明:创新发展目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就是要不断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培育更多经济增长点。这里面,科技创新是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关键因素。四川科教资源丰富,有“两院”院士61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87万,高等院校109所,国家重点实验室12个,各类研发机构1759个。这些是我们推进创新发展最为宝贵的“富矿”。对党委政府来讲,一方面要支持他们创新创造、多出成果,另一方面要着力打通科技与经济融合通道,解决好“两张皮”问题。
从四川实践看,创新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必须落实到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产业优势上,转化成为推动发展的现实生产力。我们注重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与燃机、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装备等先进制造业,优先发展电子商务、现代金融、科技服务、现代物流、健康养老等新兴先导型服务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通过依靠创新做大做强产业,带动新技术、新业态融合发展,打造四川发展核心竞争力。
推进创新发展,平台载体建设至关重要,这在整个创新体系中都具有基础性作用。我们着眼构建多层次全要素创新创造平台支撑,重点打造“三大平台”:一是区域创新平台,重点是推动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等各类国家级改革创新试验区和国家级、省级高新区、经开区建设;二是科技创新平台,重点是积极推进生物治疗转化医学研究设施、大型低速风洞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建立国家科学中心和制造业创新中心,规划布局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三是国际合作平台,重点是高水平规划建设中韩创新创业园,加快推进中法成都生态园、中法农业科技园、新川创新科技园等国际合作园区建设。这样,通过搭建更多创新创业平台,推动创新要素有效聚集、创新成果加快转化,奠定创新型经济蓬勃发展新格局。
突出特色做好军民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
新华网: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是中央赋予四川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最鲜明的任务。请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王东明:四川历来是国防战略大后方,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实际上也是我们推进创新发展的特色优势所在。历届省委、省政府都在接续推进这项工作,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加大力度,深化与航天科技集团、中航工业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电子信息集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核工业集团、中物院、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等战略合作,合作布局了一批重大项目或共建合作园区(基地),培育了一批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型企业集团。下一步,我们将抓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围绕“打造国家军民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示范区”目标,大力推动军民优势资源双向流动、相互转化,重点是加快推进已签约的航天产业园、通用航空产业园、信息安全产业园、军工电子产业园等建设。通过发挥自身优势、调动各方力量,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不断开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新局面。
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发展环境
新华网:全面创新改革必然涉及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四川在这方面有哪些实招?
王东明:改革就是要舍得打破“坛坛罐罐”。四川是改革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四川人民素有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在全面创新改革中,我们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体制机制。重点是深化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收益分配制度和成果转化制度改革,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激发科技人员持久的创新创造动力;深化高校和科研院所改革,完善科研评价机制和人才评价机制,引导他们更好发挥科技研发优势;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加大各类金融工具协同支持创新力度,让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金融更好服务创新;深化重大科技项目管理等行政改革,减少政府对创新资源分配和创新活动的直接干预,努力形成宽松自由、公平竞争的制度保障,释放全社会勇于开拓、敢走新路的创新创造潜能。
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人才是支撑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我们将始终抓住“人”这个决定因素,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大力实施青年创业促进,创新人才培养、使用和引进模式,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突出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大力实施创新型企业家培育计划,培育具有国际眼光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企业家队伍;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让创新创业热潮在巴蜀大地蓬勃兴起。
总之,四川创新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其风正劲,我们有信心通过全面创新改革,走出一条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路子,推动“十三五”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四川“两个跨越”、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提供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