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这一概念以来,他在多次调研中就精准扶贫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论述对精准扶贫进行了全面深刻阐述,形成了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习总书记的精准扶贫思想,不仅丰富和完善了贫困理论,而且对于推进国家精准扶贫战略实施意义深远。
精准扶贫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未来5年经济社会建设的主要目标,既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不能有大量的贫困人口。我们国家的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瞻目的成就,但目前仍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过去,贫困人口在空间上相对集中,进行扶贫时可以通过确定重点贫困县,将有关资源向这些贫困县集中,通过促进贫困地区的发展,让更多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但随着扶贫工作的开展,贫困地区也有富裕的农户,而发达地区也有贫困农户。此时,以县和乡镇为瞄准机制进行的扶贫已经不能满足2020 年全国消除贫困的要求。只有精准识别出贫困农户,精准帮扶之后,才能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精准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扶贫思想的新论断
对中国的贫困及扶贫问题,习总书记始终进行着长期的关注,并提出了解决贫困的一系列措施,形成了自己的扶贫思想。早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习近平同志在闽东调查就对贫困问题进行了关注,认为与发达以地区相比,贫困地区好比一只“弱鸟”,并提出了“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等贫困思想。
改革开放之前,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来看,由于长期的平均主义及大锅饭体制影响,区域之间没有太大的差异。但改革开放之后,充许部分地区、部分人先发展起来的政策,促进区域的非均衡增长,区域发展均衡走向非均衡,一些地区发展得快一些,而另一些地区发展得慢一些,区域差异开始凸显。如果说富裕地区羽翼已经丰满,而贫困地区无疑就是一只“弱鸟”。可以说,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习近平同志金沙娱场城app7979关于贫困地区是“弱鸟”的判断不仅非常形象,而且非常准确。如何扶贫?如何解决贫困问题?关键在于加快发展,只有发展才能让贫困地摆脱贫困,这就是习总书记所说的“先飞”。问题在于“弱鸟”能不能“先飞”,在总书记看来,“弱鸟”“先飞”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实现的”,这就是他金沙娱场城app7979关于扶贫的“先飞”理论。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有力地推进了贫困地区的发展,解决了2亿多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进入新世纪之后,国家根据扶贫困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又实施新的扶贫战略,并先后印发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以大空间区域为瞄准进行的“大水漫灌”式扶贫存在诸如扶贫瞄准对象偏离、贫困地区内部贫富差距扩大、返贫率高、政策效果持续性差等问题。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深入农村进行大量调研工作,根据调研中发现的典型经验,针对“大水漫灌”扶贫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适时、科学地提出精准扶贫这一重大战略。
精准扶贫思想的提出和理论基础
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扶贫思想,追溯他的扶贫思想轨迹,在2013年11月,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2014年10月在首个“扶贫日”之际作出重要批示时,第一次提出了扶贫应“注重精准发力”。在已经公开的资料中,这是习总书记论述扶贫时第一次用到“精准”两字,也是总书记第一次公开谈精准扶贫。在这之后,总书记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调查研究,并不断丰富和完善其精准扶贫思想的内涵,持续扩展其外延。
习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背景下形成的。一方面,共同富裕是精准扶贫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偏离了共同富裕原则的导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就不复存在。 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并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
另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是精准扶贫思想产生的现实需求。实现共同富裕,重点在农村、困难也在农村。对此,习总书记曾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书记告诫大家,我们要“深刻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笔者认为,只有理解了这句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实现,贫困地区的农民与城镇富裕居民共同富裕的目标才能实现,将农村扶贫工作扎实推进,让广大贫困农户走出富裕之路,百年奋斗目标才能实现。
(作者:洪名勇 作者系贵州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