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党和国家的疫情防控政策,我院2018级研究生(MTI)专业实习继续保持“云实训”方式。 目前实训已结束了第一阶段的翻译基础训练, 开始进入第二阶段的论文选题翻译工作。现将实训第五周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 实训稳步推进,学生渐入佳境
实训工作第5周,同学们参加了思译翻译有限公司安排的在线专题讲座1场、译文质量讲评3场。截止4月3日,项目组学生人均翻译量为3.47万字(其中英译中1.47万,中译英2万),完成计划训练量的69%。
本周的实训内容以水电站工程EPC合同的中译英项目翻译为主。在之前的翻译项目中,同学们学习了被誉为“工程合同圣经”的 FIDIC合同资料。FIDIC合同条件是许多工程合同的母版,通过学习FIDIC合同条件,同学们初步掌握了合同的翻译方法,为本周的翻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本周的训练中,指导老师在讲评学员的译文时反复强调,不同专业文件有不同的特点,如FIDIC英文合同里需高频度使用介词、代词以及插入语来行文,同学们需仔细地阅读大量平行文本,确定专业术语和表达,尽量使译文忠实于原文,同时还应脱离原文,考虑译文的可读性。大家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学校所学的翻译理论知识:“翻译活动是两种语言符号的转换活动,译者的首要任务是致力于符号意义的再生。 翻译不应该是字面层次的语言转换,而应是思想的转渡,是文化的移植。”
导师的细心修改和透彻讲解,强化了专业知识,拓展了知识面。同学们的翻译实训渐入佳境,对项目文件的翻译文风规范等有了更清楚的了解,翻译工作得到了导师们的肯定。
二、 合作意识增强, 译文质量提高
在前四周的实训中,同学们已具备了基本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协商互助、分享术语等,提高了翻译效率。本周实训中,同学们的合作意识明显增强,逐渐从“被动合作”到“主动合作”,合作的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学生之间通过微信等社交媒体和在线翻译平台实现实时的沟通交流与资源互补,高质量地完成了指定翻译任务。EPC合同文件相对比较特殊,在文本中有固定的术语和表达风格,因此确保专业文件翻译的一致性尤为重要。在完成不同专业领域的项目过程中,同学们通过交流,统一项目中的专业术语和表达,最大程度地利用翻译团队内的各种资源改善译文质量,确保了译文的准确性。
翻译团队的沟通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过程,还是团队成员理解信息的过程。专业的翻译文件中有大量约定俗成、固定的术语和表达,因此对译文的一致性要求很高。通过此次翻译实践,大家已具备了较强的团队协作意识,形成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保证了译文中术语、表达和风格的一致性,保障了译文质量。
三、 前期工作总结,论文选题确定
经过五周的翻译基础训练后,实训正式进入到第二阶段的学生论文选题翻译工作。 4月3日下午,同学们参加了思译项目组组织的线上工作会议,会议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对前期工作做出了总结,导师们对同学们前期的翻译工作表示了肯定,同时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听取指导意见,将所学到的翻译技巧运用到论文翻译中;第二部分是后期论文选题翻译开工会,导师向同学们传达了经学校和公司协商后的论文选题翻译的时间安排以及论文翻译的基本要求。
会上,指导老师郭霁明明确了几个重要时间节点,包括提交初稿、一、二次审查、一二次修订和提交终稿等的具体时间。指导老师黄万印和姜道国均分享了前期工作中的感受,鼓励大家认真对待各项翻译任务,努力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学生代表安超、孙朝辉、邹芳发言,纷纷表示经过前期多领域的翻译实践,从心理上降低了对接下来的论文选题翻译的畏难情绪,增强了做好论文选题翻译工作的信心。在学生自由提问环节,同学们踊跃发言,请导师们帮助解决在翻译中遇到的困难。段冬梅同学提出,论文的写作顺序是先完成对已授权的源文本的翻译,再结合翻译理论撰写翻译报告,那么如何避免选择的翻译理论和翻译内容并不统一的情况?对于该问题,导师认为,虽然翻译理论众多,但其重点都在于强调不要刻板对原文进行翻译。若要翻译理论契合自身的翻译作品,就需要译者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积淀和翻译理论知识积累,同时注重相应的翻译实践练习,如此才能更快更好地将翻译理论灵活运用到翻译实践中去。
在五周的翻译实训中,思译公司采取了以市场为导向的,由翻译教师、学生和职业译员共同参与翻译实训项目的教学模式。通过将参训学生置身于翻译工作情境,给学生布置真实的或模拟的翻译项目,让学生模拟业内翻译流程开展项目翻译练习,限时合作完成项目翻译任务。该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为其今后从事职业翻译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参训学生表示,过去的学习大多停留在理论学习阶段,本次真正参与到了实际翻译项目中,有助于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