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材研究中心、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会日语分会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联合主办的2023“外研社杯”全国高校日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日语专业组、大学日语组)于今年4-6月举办。本人及团队成员(何姗,唐敏)参加了“大学日语组”的角逐,和来自全国93所高校的95组教师及团队同台竞技,有幸获得了全国决赛一等奖的成绩。
回顾两个月的紧张备赛历程,经验和教训并存,收获颇丰。参赛过程的心路历程和具体教学思路如下。
一、研读大赛宗旨,领会教书育人总目标
本次大赛宗旨:“为贯彻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精神和要求,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程教学“主渠道”,让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担任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二、选定参赛内容,确定课程思政目标
在深刻学习和领会大赛宗旨的基础上,确定了参赛内容和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本次参赛以本人所教大学日语2(2022级)为立足点,选取比赛指定教材中《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一课为参赛内容展开教学活动,聚焦我国建立适老化无障碍化居住环境的热点问题。将语言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的社会责任感。
三、研究教材内容,建立课程思政体系
针对选定的教学内容,从理论上进行深入挖掘,查找大量相关资料文献和新闻报道,阅读国内外文献100余篇。从理论上深刻理解了教学内容相关知识,提升了整合提炼教学内容的能力。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本课“差异性-多样性-人文性”的课程思政体系,采用“融入式全过程课程思政模式”,润物细无声地将课程思政融入到每一个教学环节和知识点中。
四、实地走访调查,理论联系实践教学
选取学校附近社区街道生活环境为教学立足点,将语言学习和生活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走出校园,从“感知—关注—理解—培养—行动”的步骤认识社会,关心他人,关注社会发展,理解不同人群的生活需求,进而观察居住环境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培养未来社会建设者的主人翁意识。
五、针对真实学情,确立多维度教学模式
随着高考改革,选择日语高考的考生逐年增多。这些同学进校以后进入大学日语班级学习。整个班级存在水平参差不齐,学习动机各不相同等实际问题。针对具体学情,采用因材施教,重视差异,兼顾个体的多维度教学模式展开教学活动。以学生健康成长为本,尊重每一位同学的自尊心,提高每一位同学的自信心,帮助每一位同学进步。
六、 以产出为导向, 建立合理评价体系
建立全过程多角度的评价体系,全面考查学生精神面貌和学习状况,提升教学效果。从任务达成度、展示汇报、输出应用等角度评价学生课程思政学习效果。通过提问、测试、作业、汇报等方法,评价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以学生成长为本,相伴同行共同进步
在教学中以“同行者”“引导者”“学习者”的教育姿态和学生相处,将对学生的关爱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尊重每一个独特的个体,喜悦于他们的进步,伴其成长。
本人在参赛过程中得到了学院领导、团队老师以及学生的大力支持,由衷感谢。参赛过程中,从教学设计理念、教学实践经验,到对课程思政的思考和做法上都得到了很大提升。通过比赛,本人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姿态获得了全国日语界专家同仁的高度认可和肯定,为学校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同时,参与比赛的学生的学习状态也得到了全国专家和老师的好评,学生们受到了鼓励和锻炼,整个班级学习状态更加积极认真。
新时代赋予了教师更高的使命和责任,我认为我们只要不断努力提高专业水平、提升自身修养和社会责任感,以生为本,爱生如子,就能够在平凡的教学中上出“好课”,上出“金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