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 间:2023年9月21日(周四)14:30-17:40
报告地点:全国重点实验室A403
报告题目:中德地下清洁能源系统论坛
报 告 人:Prof. Dr. Michael Z. Hou,Prof. Dr. Leonhard Ganzer,Prof. Dr. Sven Hartmann,Prof. Dr. Heinz Palkowski,唐鋆磊,李星
报 告 人:
Prof. Dr. Michael Z. Hou
1997年获得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采矿和岩土工程博士学位,2002年获得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岩土力学教授资格,2009年起担任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终生教授,现任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岩石力学研究室主任,中国事务专员,中国能力中心主任。30年多来在德国一直从事非常规油气和地热开发以及水力压裂,岩土及环境能源岩土工程,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天然气、战略石油、氢能和可再生能源地下储存,CO2、有毒废料和放射性核废料地下处置,碳中和和能源转型,岩盐、岩石损伤和动力学,钻孔稳定性,热传导、多相流、岩石力学与地球化学等岩体耦合行为、过程和数值仿真等领域的教学、科研和国际合作工作。
Prof. Dr. Leonhard Ganzer
1997年获奥地利莱奥本矿业大学石油工程博士学位。毕业后先后出任Heinemann Oil Technology Inc,SURE Reservoir Simulation,Seismic Micro-Technology Alps GmbH等国际知名油服公司技术主管。2006年被奥地利莱奥本矿业大学聘请为储层工程全职教授。2008年被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地下能源系统研究所聘为终生教授并出任所长。2021年,被克劳尔斯塔尔工业大学聘为能源与经济学院院长。Ganzer教授主要从事与地下能源相关研究,主要包括油气勘探开发,地热勘探开发, 地下储气库(多孔介质)和二氧化碳封存及转化等方面的研究。
Prof. Dr. Sven Hartmann
1995年获得于德国罗斯托克大学数学学位,毕业后先后担任罗斯托克大学助理教授,新西兰梅西大学副教授,2007年起担任梅西大学全职教授,2008年被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计算机所聘任为终生教授,现负责计算机本科专业学科建设等相关工作。Hartmann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数据库概念和技术,最优离散结构和算法,信息系统和服务等。
Prof. Dr. Heinz Palkowski
1984获得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工业界的管理岗位积累了17年工作经验,先后就职于Klöckner-Mannstaedt,Glyco-Metall-Werke,Hoesch AG等企业。2000年起担任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冶金所终身教授。Palkowski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金属和混合半成品的制造及其深加工,重点是高强度钢或颗粒强化轻金属的开发以及材料性能和金属成形过程的建模和模拟。
唐鋆磊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特聘专家、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中国腐蚀与防护协会耐蚀非金属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四川省科技青年联合会理事,金沙娱场城app7979腐蚀防护与电化学实验室(COSTE Lab)负责人。长期从事电化学、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表面工程、航空材料及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近年来承担、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承担省部级项目15项、企业课题20余项,在Corrosion Science, Electrochimica ACTA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0余篇,中文核心1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6项,发表专著2本,获省部级科技奖、竞赛奖4项,指导学生获国家级竞赛奖1项,牵头国家标准制订1项。
李星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储能科学与工程教研室主任,四川省天府万人计划特聘专家,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访问学者(参与美国能源部Battery 500项目),Frontiers in Chemistry副主编、Advanced Powder Materials青年编委。长期从事电化学储能电池关键材料、器件及应用运维研究,在国内率先开展高安全、超低温钛酸锂电池规模化生产研究,在军民融合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主持/主研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面上项目、军委装备发展部“慧眼行动”项目、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企业横向等20余项。在Adv.Energy Mater.、Joule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32篇,被引用5000余次,入选“2022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能源领域)。获授权发明专利32项。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
报告摘要:
报告一:德国氢气储存和地下甲烷化的当前研究与展望(Prof. Dr. Leonhard Ganzer)
报告二:高熵合金在电解水制氢中的应用(唐鋆磊)
报告三:德国北部的高温含水层储能(李可)
报告四:能源大数据(Prof. Dr. Sven Hartmann)
报告五:电化学储能(李星)
报告六:热电联产和储能的再生增强型地热系统(侯正猛教授Prof. Dr. Zhengmeng Hou)
欢迎全校师生参加!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
天然气现代产业学院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
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