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世界杯上,解说员贺炜的一段解说词走红:“请永远不要相信胜利像山坡上的蒲公英那样唾手可得。”热爱足球的2019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虞博文坦言,这段词仿佛就在解说他自己的经历——
在石大的三年1000多个日夜里,他转过一次专业,每天制定一张任务表并严格落实,高度自律让他的绩点保持专业第一,获得多项奖学金,参与两项国家级大创立项和校级开放性重点实验,手握两篇国家发明专利和一篇软件著作权,最终这位来自浙江的小伙子保研至浙江大学。
在虞博文看来,那些看起来毫不费力的故事背后,都是极度的努力与自律。所谓“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行动>心动,治好了当初的“精神内耗”
“我转过一次专业,不过转专业前后,我都是专业第一。”当虞博文轻描淡写说出自己保持绩点第一的时候,还真不是“凡尔赛”。从地科院专业学分绩点第一转到计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再到定下保研目标锁定浙江大学,对于虞博文来说,这是一场“长战线的战役”。
这场“战役”被他规划为三个阶段:大一用来打基础,高绩点的起点对未来竞争更有利;大二进一步巩固提高,进行系统性地拓展,充分利用B站、慕课等资源,提升自己的开发和算法能力;大三就是冲刺阶段,也是保研最重要的阶段,集中火力针对比赛的训练和针对立项去撰写立项申请书并进行开发等等。
从大三开始,虞博文以开放性实验为契机参与了科研实践,同学们眼中的“学霸”在开启自己的第一次科研工作时,却摸不到门。
从导师手里接过只有一页的研究概述,虞博文连上面的名词都感到陌生,阅读的第一篇论文单词也不认识,查阅了相关的10几篇引文后,他才有了点头绪,但怎样在现有理论基础上提出创新,他一头雾水,“这些论文已经是很成熟的研究成果了,我还怎么创新啊?”他有些束手无策,尝试着改造模型,却也越改越差,一度气馁的他,怀疑自己“我是不是只会考试?”
这样的自我怀疑让他陷入一个死循环:我动手能力差=科研做不好=无法继续从事科研之路=无法深造=职业发展受阻=个人能力差……
意识到自己存在这样的思想内耗后,他打算让自己暂时跳出这个环境。他走出实验室,来到操场,在跑步过程中,虞博文问了自己三个问题:未来自己到底想要成为怎么样的人?未来自己到底想要怎样的生活?达成这样的目标需要怎样的条件?
他忽然想明白了:“并不是说深造就一定比就业好,反之亦然,我们在做抉择的时候更应该考虑我们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找对方向才能不迷茫,不要盲目跟风所谓“考研热”,先观察,先思考。在焦虑的大环境里,行动大于心动才是反“内耗”的好办法。
“那要不,再坚持一周试试?”虞博文给自己做心理暗示。
想清楚了自己的路,他回到实验室,静静地坐下来,开始一点点抠字眼,一个个查数据,一组组做实验,最终实验获得成功,论文也逐步获得了认可。
反内卷≠不努力,要“卷”的更从容
根据需要处理事务的轻重缓急以及重要程度规划好每天的工作,自如切换“专注模式”和“休闲模式”,是虞博文生活的常态。
制定一张任务表并严格落实,能提高百分之八十的效率。
在计科这个被不少同学戏称“最卷学科”里,虞博文只想“卷的更从容”:一门以实验大报告形式结课的课程,大家都是五千六千字左右,他交了一份一万两千字的报告还配了ppt视频;机器学习课程需要做模型进行数值预测,在临末两天大家开始不停竞争准确率时,他把误差从小数点后三位缩小到小数点后六位;为了提升编程能力和算法功底去适应“蓝桥杯”等专业竞赛,他还自学更高阶的算法课程;甚至在最忙的时候,他一周要准备四门考试,同时还要准备竞赛和立项的申请书......虞博文作为一个优秀的“时间管理者”,在普遍内卷的环境里,他相信付出与回报的收支平衡。“所谓厚积薄发不过是日积月累,怀着理想坚毅地前行。”
保研面试开始后,一轮轮“神仙打架”,在三十分钟的压力面试中,面对保研面试官的提问,他清晰感受到了来自同辈们的竞争压力,以及自己的不足。虞博文坦言:“不满才是向上的齿轮,人外有人,但后浪也有后浪的力量。”他汲取着他人的经验,不断的打磨自己,先后斩获了重大、西农等7所知名高校的面试通过通知书,最终他决定回到家乡浙江,赴浙江大学继续深造。
虞博文希望以后能进入互联网业界大厂,感受国内技术前沿氛围,学习技术产品的业务转化,提升自身对技术的前瞻性。“我以后可能会自己去创业,顺带一提,我其实还注册了一家工作室公司。”这一个个“顺带一提”的背后是多少个艰难困苦的日夜不难想象,而其中包含的可能性更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