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您的位置:首页»故事»正文

师者李飞
来源:地科院   作者:龚峤林  编辑:向发全  审核:赵晓明 终审:新闻中心  日期:2023-01-14  访问:

编者按:几天前,编辑部意外收到这篇稿件,作者是毕业不久的博士生,稿件内容是他和地科院沉积地质教研室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飞的故事。编辑问他为什么要写这篇稿件,他说我经常访问学校网站,看到很多老师写的“师想”和老师的故事,于是就想写写李老师,不知不觉写了这么多,不知能不能用。作者用朴素的文字记录了他从考研到博士毕业几年间师从李飞的经过,娓娓道来,很日常,很琐细,很真实,让人看到一个导师是怎样带学生的、做学问的。这样的老师在金沙娱场城app7979应该不少吧,欢迎各单位踊跃投稿(邮箱:615819584@qq.com)。

2016年刚过完元旦,学校里每个人都沉浸在新年的喜悦中。我刚考完研没多久,因为感觉考得还可以,便向师兄师姐打听,希望找到一位“好导师”。后来经团队负责人谭老师介绍,我第一次见到他——李飞。李老师很热情地招呼我,他仅仅大我5岁,并没有因为我是从南充校区专升本过来的而拒绝收下我,反而问我在大学学了哪些知识,以及我的研究兴趣,问了很多。后来我才知道,李老师刚刚从中国地质科学院引进过来,入职手续还未完全办妥。

大年初二,考研成绩出来,我第一个给李老师发了微信,告诉他考研成绩。我不知道屏幕那边李老师的表情,只是没过一会儿,他发了一条朋友圈“科研之路从此起步,纪念我招的第一个研究生”。这也正式宣告我成为了他的“开山大弟子”,宣告了我的研究生生活的开始。

大四暑假,我们便开始为了各自的科研之路而努力着。李老师带我到武汉做实验,然后到河南登封和洛阳等地出野外。也就是在实验和野外工作中,李老师手把手教我怎么给岩石样品做测试,怎么样利用各种软件绘制地质图片,如何在野外采集合适的岩石样品,如何通过野外观察初步识别岩石的沉积环境等等。不仅如此,在旅途火车上、在野外徒步时,李老师还和我分享了自己读研时候的经验和一些心得体会,以及如何读文献、写论文,让我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进研究生的大门。

虽然是李老师的学生,我却没有在课堂上听过他的课,但多次在办公室见到他备课和预讲。听过他课的学弟学妹说,他是那种很有热情和耐心的一位老师,这可以从李老师指导的本科毕业论文得到证实。课题组每一个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李老师都特别用心:每周检查论文进度,一对一指导论文写作,亲自带着学生到实验室看薄片等等。在李老师指导过的本科毕业生里,有的获得了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有的保研去了南京大学,有的考上中国地质大学,但更多的是选择了留在团队,成了优秀的师弟师妹。

对于我来说,李老师在知识上的传授大多是来自于日常和他的交流。研一的时候,李老师还只带了我一个学生,我们周末经常约饭约电影,或者一起到食堂,也就是在这样轻松又紧张的环境中,李老师指导我完成了硕士期间的第一篇核心期刊论文,我们成了大团队里别人都羡慕的亦师亦友。


李飞带学生野外实习情景

作为地质学专业的研究生,不到野外实地考察肯定是不合格的。读研期间,李老师带着我以及后来的师弟师妹们到过绵阳、广元、汉中、重庆、来宾、遵义、郑州、邯郸、济南,在金沙江畔、龙门山前、废弃矿区、地质景区等等都有我们的足迹。而再到后来,我和师弟师妹们已经可以独自出野外和到其他地方做实验了。

研二上学期快要结束的时候,学校启动硕博连读选拔工作。我是在周六下午看到学院通知的,此时李老师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做访问学者,也刚刚评上博士生导师。我在工作和读博两个选择上十分迷茫,父母也给不了太多建议,就给李老师发了邮件,没过一会儿(大约晚上9点,澳大利亚晚上11点),李老师打来电话,他明确支持我选择硕博连读。第二天一大早,又给我打来电话,更加详细地给我制定了读博期间的计划安排。正是在李老师的鼓励支持下,我周一一大早就去学院提交了读博申请材料。在后来的学习过程中,我有任何科研问题,他都会及时在QQ或者用电话给我解答。由于硕士生期间做的方向达不到博士毕业的高度,我有些担忧。因此从我读博开始,他对我的研究方向、相关论文材料准备以及博士毕业等方面给了我极大的指导和帮助,让我很快适应了博士阶段的高强度的科研和学习。

李飞带学生野外实习情景

李老师从澳大利亚回来的时候,我已经开始博士阶段的学习了。他回来的第一课,就是给我们讲在澳大利亚考察现代碳酸盐沉积以及在昆士兰大学做实验的收获,像极了鸟儿在外面捕食回来喂雏鸟的场景。他买了投影仪和很大一块白板,我们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和他交流。我们实行每周一次例会,会上的第一项就是李老师和我们分享自己阅读整理文献、科研绘图、论文写作以及如何做科研等方面的技巧和心得,之后就是每个人汇报自己每周的工作进展和文献阅读情况。在李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在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Chemical Geology,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Palaeo-3、沉积学报、古地理学报、地球科学等国内外期刊发表了多篇论文。不仅如此,在李老师以及团队同学的努力下,我们实验室也评为了地科院十佳安全卫生模范实验室。

2020年初,一场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疫情改变了每个人的生活,学生不能返校,老师线上教学。当时我的博士论文已经完成第二遍初稿,正处于修改的重要阶段,可是家里没有电脑,论文修改是一个大问题。科研经费并不充足的李老师出资给我赞助了一台笔记本。虽说是居家学习,但我们继续保持在校学习时的状态,每周工作时间不少于50小时,每周一晚上例会,大家汇报自己的工作进展,解决遇到的问题。我的论文处于修改定稿阶段,李老师便给我“开了小灶”,我们每天线上交流,线上协同修改论文,和在校时候无异。后来定稿的那天,李老师说他每天和我交流的时间,比和他家人说话的时间都多很多。

李飞(右三)和学生在实验室门口合影

到2020年,我们团队的人越来越多,办公室也越来越热闹,但是为了保证有足够的时间指导学生,办公室始终维持着3—4个硕士,1个博士的水平。2021年,李老师再次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科研经费得到了很大补充。到2022年,我们课题组有5个学生毕业(2名博士和3名硕士),其中3人获得国家奖学金,1人获得校长奖学金,1人获得飞翔奖,1人获评四川省最美女大学生,每人都多次获得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获评优秀党(团)员、优秀研究生、省(校)优秀毕业生等。

毕业前夕,母亲看到朋友圈里我和李老师的合照,给我发来一段话,说要我帮她感谢李老师对我的关心与照顾,我直接把内容原原本本截图发给李老师。母亲只有小学文化,不会说光鲜亮丽的话,但是,我想,李老师看到消息那一刻,应该是开心、自豪的。


李飞和学生在一起

龚峤林 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2021届博士毕业生

推荐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