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您的位置:首页»故事»正文

【石大记忆】 用一生诠释师者本色——访全国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庄稼教授
来源:档案馆   作者:杨玉凤  编辑:向发全  审核:姚明淑 终审:新闻中心  日期:2022-11-17  访问:

时 间:2022年5月6日

人 物:庄稼

访 谈 人:杨玉凤

摄 像:张桂力、王秀霞

文字整理:周丽 杨暾(学生助理)

文稿撰写:杨玉凤

文稿审核:姚明淑


历经坎坷艰辛  在劳动中锤炼品格

1971年,您不满17岁,便到四川石棉县新民公社当了一年的插队知青,然后再分配到石棉矿二采场当矿工,请您谈谈这段工作经历,以及这段经历对您今后个人成长的影响。

庄:为了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伟大号召,我不满17岁就当了知青,在农村先后干过栽秧子、打谷子、点麦子、薅草、挑粪、挑水、挖红薯、掰玉米等许多农活。

下乡第二天,我挽着袖子在烈日当头的玉米林里薅草,很快两只胳膊就被包谷叶割出一道道血印,在汗水浸渍下,一阵阵地钻心难受。一天下来,皮肤被晒得火辣辣地疼,加之包谷叶割出的伤口、手掌磨起的肿泡和浑身的汗臭,让我夜里辗转难眠,深深地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内涵。直到现在,我也非常珍惜粮食。

我还参加了开田改土劳动。那是一个荒坡,一面是山峰一面是悬崖,很多乱石杂草。我和社员们要把大石头撬出抬走,再把杂草、碎石等运到悬崖边倒下去。有一次推着“鸡公车”去悬崖边倒杂物,由于车载过量,车冲得很快,几次刹车都没成功,眼看就要到悬崖,我赶紧将车把死死按到路坑里卡住才停下来,一看车轮已经悬空了,至今想起都很后怕。

到了水稻收割季节,为了抢时间,天刚蒙蒙亮大家都已下田了,我负责稻谷脱粒,再将谷子背回仓里。正午太阳的烘烤使人汗如雨下,衣服上析出的白色盐霜一圈一圈格外显眼,打了若干补丁的衣服发硬了,两只手臂和肩膀已酸痛到举不起来,但是第二天依然坚持劳作。我所亲历的这个过程,让我感知中国共产党坚持改革开放的伟大功绩和意义,中国农民难以温饱、艰难困苦的命运终于画上句号,我也在劳动中懂得了感恩和知足。



1972年,我响应国家补充林业、矿山等艰苦行业一线员工的号召,通过选拔来到石棉矿第二采矿场,在海拔1590米的坑道中当井下工人,工作就是将矿脉放炮后的巨大矿石用二锤砸破,用钢钎撬开,再经溜坑口装入矿井车中运出井外。这是很艰苦的一项体力劳动,有时一块很大的矿石,要经过多个矿工轮番砸一百多下,才能砸碎。每次放炮后采矿掌子面的岩顶上有不少松动的石块经常掉落,危险性很大。因此,每天下井劳作都要保持高度警觉,十分紧张。

在农村和矿山的日子,我看到了基层民众真实而艰苦的生活状况,感知他们对待事物的朴素情感,以及在国家艰难时期的默默付出,哪怕这种付出与收获极不相称,但他们却心态平和。这种吃苦耐劳的可贵精神让我刻骨铭心,这段经历也塑造了我人生品格的重要内容:珍惜粮食,尊重底层劳动人民;勤俭节约,物尽其用;心怀希望,积极向上;努力工作,为国贡献,爱国永远是第一位的。


坚持学做互促  百折不回艰辛求索

1974-1977年,您在成都理工学院应用化学系学习。1978年,您到四川建材学院(西南科技大学前身)任教。您在该校工作20余年,历任教研室主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教务处副处长、教务处处长等职务。您在这段工作经历中有哪些收获和感悟呢?

庄:我在石棉矿山工作的日子,勤恳敬业,同时还担任矿工会副主任。那时采矿场有推荐上大学的机制,我经过筛选被推荐到成都理工学院上大学。作为“工农兵学员”,我在大学期间,深感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因此倍加珍惜,哪怕是走路、乘坐公共汽车,都在看书和背单词,不愿浪费一分一秒,最终圆满地完成了大学学业。


合影1

大学毕业照


恰逢改革开放契机,四川建材学院迁至绵阳,师资缺乏,我毕业后就被四川省建材局推荐到该校就职,主要承担《普通化学》《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等课程的讲授,并开展科研工作。那时怀着满腔激情和一股子冲劲,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工作中,业绩比较突出,后来也担任了行政职务,在多个岗位得到历练。尽管行政事务繁杂,但我仍坚持上课,即便在最忙碌时,也没有脱离教学岗位。在我看来,只有站上三尺讲台,才最充实和最有收获感。

由于感受了底层最艰苦的生活,以及背负着“工农兵学员”的精神包袱,我总想着要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对工作和学习从不敢懈怠。当时最真切地感受就是,人生绝不是把什么都学好了才能干事情的教条过程,即便存在某些不足,在实践过程中坚持钻研和弥补的精神,不断反馈和调整自我,也可以将事情干得很出色,即便累和苦,也会感到愉快和幸福。

杨:工作期间,您仍不忘求学深造,在中国科技大学(1986-1987年)研究生班学习,然后在南京大学配位化学研究所(1990-1991年)作国内访问学者,请介绍一下您这几段求学经历。

庄:作为高校教师,我一直有知识焦虑和本领恐慌,所以随时都警醒自己:要不断提升自己,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高等教育发展。1986年,我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应用化学研究生班,该班学员都是来自各个高校的年轻教师,给我们授课的都是教授。当时应用化学系系主任温元凯(当时全国最年轻的教授)也给该班进行了两次讲座。

由于求学者甚多,宿舍不够住,很多硕博研究生被安排在学校两公里外的旅社住宿。我每天都起得很早,中午和晚上一直自习,夜间才返回旅社,回去都十一点多了。系里要求严格,老师们也特别负责,都采用闭卷考试,从不组织复习,出的考题也很难。每次考试前,我都会对照笔记将教材反复研读,并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梳理,得出重点,最终以优良的成绩毕业。


中科大毕业照


中科大校园学习氛围很浓厚,师生每天行色匆匆,大家都有时间不够用的紧迫感。教室和图书馆每天挤得满满的,经常找不到座位。同学们有时学累了,会到校园里走走,也都带着英语资料或听外语广播。看到这些情景,真的不敢浪费一点时间,否则就会有荒废年华的耻辱感。在中科大学习期间,不仅在知识方面有很大收获,而且还学到了一些可贵的教学方法,尤其在深入浅出解决难点问题的方法上,获益匪浅。这是我一生收获最大、受熏陶最浓的阶段。

如果说在中科大是学习书本知识最多的时段,那么在南京大学则是科研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我主要从事固相配位化学研究,师承忻新泉教授,选用有机配体分子与过渡金属进行配位反应,获得具有新型功能的化合物。围绕配位化合物的合成与应用学习,为我后续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在材料科学方面也取得一些创新性的成果。


47岁教授读博  投身西油创业再出发

杨:您已年近50岁,并且是科研教学都成绩卓著的教授,还选择到四川大学(2001-2004年)继续攻读材料学博士。请您介绍一下为何有如此大动力,不断求学深造呢?

庄:2000年,我46岁,虽已是教授职称,但总觉得学业上还有进步空间,希望完善自己,于是决定报考博士。在复习备考的日子里,我像本科生一样刻苦努力,学习到深夜已是家常便饭,甚至因为用眼过度而导致眼底出血。然而,第一年却因为短板科目英语发挥不佳而落榜,第二年我再接再厉,终于考上四川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师承涂铭旌院士。

脱产学习一年半,我学完全部博士生课程,并开展大量研究工作。后来回到单位(西南科技大学),边工作边研究,先后合成6种新材料,取得两项专利。涂老师也很认可我的研究,他评价说,将配位化学应用到新材料的研究中,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工作,这对于在液相中不能获得的化合物,通过固相反应可以获得,这种新方法对于研究和发现新材料,是一种新途径和新启示。


博士授位时与导师合影


读博期间,由于所做工作创新性突出,毕业论文质量也不错,因此2004年按期毕业(时年50岁),并获得了四川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在学习中之所以能够取得创新性成果,与涂老师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思想影响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在老师的“少人区和无人区”动因思想指导下,我在科学研究方面避免了盲动性,减少了精力和财力的浪费,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杨:2005年,您从西南科技大学到金沙娱场城app7979任教,您来校之后是一个怎样的状态和感受呢?请您分享一下。

庄:当时我们学校刚搬到成都,后来升格为大学,各方面声誉都比较高,我跟罗平亚院士之前有过接触,这让我萌生了来校任教的想法。到学校后,发现情况比想象的困难。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刚刚建立(2003年),又正值新校区建设,经费紧张,条件也很艰苦,对我到校后的资助允诺也难以兑现。尽管如此,我依旧信守承诺,全身心投入学院的建设工作。我被分配到无机非金属教研室,当时仅3名教师,没有实验室,连教研室开会都是在走廊站着开。

由于师资不够,要承担的课程量就大,我先后担任了5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备课和上课成为我的工作重心。开设新课程没有经验可循,我就到处查资料,连续熬夜备课。在科研条件并不具备的情况下,招收了几名研究生,我只得向其他教师借实验室,艰难地带着学生进行实验。由于条件艰苦,学生思想很不稳定,不少学生都想转专业。那段时间,我既是教师,又是辅导员,不仅要完成好教学任务,还要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杨:后来学校和学院的办学条件逐渐改善之后,又是一个怎样的情况呢?

庄:通过大家几年的不懈努力,学院的发展渐渐有了起色,特别是2010年搬到明德楼,我的工作和研究条件也有了明显改善,学院也从此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来校的十多年里,我亲历了材料院从艰难的白手创业到如今的良好发展态势,材料科学与工程成为学校的高原学科,这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渐强,从苦到甜的巨大变化,告诉我们一个事实,那就是要干成一件事,就要有决心、有信心、有气魄、有远见,敢于克服一切困难,最终定会迎来光明,取得成就。

来到西南石油,虽然最初有些艰苦,但我认为很幸运,受到几届校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得到不少老师和同学的帮助,我之所以能够有所进步和收获,都是大家与我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我由衷地感谢学校和大家。


用心耕耘课堂  做眼中有“人”的教育者

杨:您在教育教学上拥有非常独到的见解,先后荣获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省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部级优秀教材二等奖等,请您详细谈谈开展教育教学的一些情况。

庄:我先后承担过《无机化学》《复合材料》《材料分析方法》等十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在多年教学过程中,我本着“课大于天”的原则,抱着慎重接手每一门课,认真备好每一次课,专注讲好每一堂课的态度,对课程负责,对学生负责。

在长期教学中,我会适时进行总结归纳授课的感想和体会。1997年所获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的“无机化学知识启发式系统化教学法”,是对“结构教学法”的总结和提炼,清晰直观地把零散的化学知识联系起来,构成特殊的系统,启发学生联想思维,发挥“纲举目张”作用,便于学生记忆掌握,受到学生的欢迎。当然,我认为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虽然教书一辈子,回想起来总还是有一些遗憾,总是在想着如何才能实现更好的教学。



杨:您悉心指导多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有学生对科研产生兴趣而考取名校或出国深造,有学生发表SCI论文和获得发明专利,毕业后多名学生说您的培养让他们受益匪浅。您是如何关心引导学生成长的呢?

庄:每年都有不少研究生联系我做导师,不管最后是否成为我的学生,只要有疑难,我都会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记得来自农村的一位同学,在读研究生时,本科期间的助学贷款到期,却偏偏遭遇家里变故,生活一下子笼罩在阴影之中。我得知情况后,当即用自己的工资帮助这位困难同学还了贷款。无后顾之忧的他更是发愤图强,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科院博士研究生,并留学海外,目前归来在国内某高校任教。

要想把学生培养好,尤其是研究生,我认为有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在学业上要对学生高度负责,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要有所设计和要求,定期检查,并认真及时修改相关材料和论文,希望每一次修改都能成为学生进步的催化剂。二是注重与学生深入交流,讨论问题。在把问题阐述清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到解决办法,实现每一次讨论都有所收获。三是要在学习上和生活上关心学生,给予生活帮助和思想开导,让他们不带包袱,正常学习。所以我指导的全日制研究生都能按质按量地完成科研任务,甚至很多硕士的毕业成果比博士还要丰富。总体来说,就是要注重过程管理,不放过细节问题,把培养任务分解并落实到每一个环节上。


拓荒材料新领域  绿了新芽白了发

杨:您潜心科学研究工作,主持多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研究工作,科研成果曾获省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市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申请和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5项,发表研究论文190多篇,其中SCI收录95篇,Ei收录32篇。您是如何看待科研工作的呢?

庄:把握先进性、抓住关键点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例如我在进行缓蚀剂研究时,无论筛选什么缓蚀剂进行研究,必须首要把握在分子结构上是否具有能与金属原子配位结合官能团,形成配位键的原则。所以,在选用DNA生物大分子进行研究时就得到了良好缓蚀效果,研究成果发表后受到不少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在研究新型太阳能电池课题时,想解决金属氧化物电子传输层的电子传输效率低和界面结构差的问题时,又想到了DNA大分子可能与金属氧化物生成配位键。经过实验,果然有效果,光电转换率由原来的12%提高到20%,其研究成果发表后受到美国、德国等高校学者的关注和引用。科学研究的过程只要把握住了前沿,很好地运用科学原理,即使在不同的课题中,也都能获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杨:您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41年,围绕纳米材料制备及性能、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合成及器件、油气田用高分子添加剂合成与应用,防腐材料和缓蚀剂的制备及应用等领域,开展了深入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请您谈谈科研教学如何能够做到花开两枝呢?

庄:高校教师的基本职责,就是教书育人和潜心科研。教书是为了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但要教好书,让学生有眼界和能创造,就要做科研,科研是教学的必然要求,两者是统一而非对立的关系。高校教师同步进行教学和科研的最大矛盾,是时间冲突。为了做到两不误,往往我的科研工作需要更多利用业余时间,节假日和寒暑假是集中力量搞科研的好机会。所以这些年,我一直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又有不少科研收获,让我感觉人生很充实,就是因为充分地利用了时间。

杨:是学生眼中的“良师”,是年轻老师眼中的“益友”。作为一名教学和科研经验都非常丰富的老教师,您在青年教师的传帮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请问您是如何看待青年教师成长,并做到毫无保留地传经送宝呢?

庄:年轻教师是学校未来的希望,也是发展的生力军。老教师要做年轻教师的“益友”,平时要多接触了解,尤其是他们刚进校时,有不少问题和迷茫有待解惑,你能主动关心、鼓励他们,就能促其成长,助力学校发展。青年教师过的第一关就是“教学关”,他们由于担心讲不好课,加之没有经验都比较紧张。我会在与年轻教师日常交流中给予教学提醒,传授教学经验和体会;还会主动去听他们的课,课后充分交流,指出问题、查找原因、探寻解决办法;我还会建议他们去听其他教师的课,进行对比交流,这样几次循环,就能有所改善和提高。这种从实际教学中言传身教,是一种切实可行的促进年轻教师成长的好方法。

我当时讲授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是材料院反响颇好的专业课。为了帮助青年教师,我主动提出让一位有教学潜质的青年教师上这门课。我先自己站在讲台上,让该青年教师坐在教室里跟学生一起听。课后,我会给他讲述授课思路,并告诉他如何设计课堂内容,为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避免满堂灌的负面效果。等该青年教师站上讲台时,我就当“学生”,课后为他指出不足,直到他可以完全能够承担该门课的教学任务。如今该青年教师已经是材料科学与工程教研室主任及教授,他所讲授的课深受学生好评。


倾尽心血汗水  从白手起家到一流专业

杨:2010年,为培养新兴战略性产业人才,您在年近花甲之时,毅然挑起创建“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新专业的艰苦任务。作为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创始人,您是如何推动新专业的建设和发展的?

庄:2010年,材料院走到了发展的新路口。为了开辟新的研究方向和学科增长点,学校要求自主申报教育部专业目录上未设立的新专业,在工作极其繁忙的情况下,我承担申报“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工作。2010年8月,该专业获得教育部批准,金沙娱场城app7979成为全国首批开办该本科专业的15所学校之一。申报成功只是专业建设“万里长征”的第一步,重要的是如何建设。当时专业开办的条件十分困难,我已年近花甲,又身体欠佳,便向学院建议寻一名有经验的中年教师来承担新专业的筹建工作,结果没有找到合适的人。学院基于现状作出安排:由我肩负新专业建设的重担,同时担任教研室主任。

当时全校没有人懂得该专业的架构和要求,就是全国也还没有一所学校培养过该专业的人才,我们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切只能从零开始摸索。而且,我们当年就要开始招生。面对“三无”(无人、无房、无经费)状态,我最初也有些畏难情绪,但想到新专业好不容易申报成功,对学校和学院的发展都意义重大,我一定要为学校把握住这次机会,咬紧牙关把专业办起来。

经过几天反复思考和领导商议,从学院抽调了四位教师组成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教研室。同时确定筹建新专业的基本原则,即从培养方案制定、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三个方面入手。时间紧、任务重,把一天当成48小时来用。白天,我与同事深入企事业调研,晚上,又马不停蹄地赶回学校研究专业建设方案。在巨大的压力面前,我带着青年教师,用奔跑的速度去追赶材料院其他专业的发展。



杨:经过十年的发展,新专业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效呢?

庄:经过10年持续不断的努力,新专业建设在学校和学院的支持下,主要在六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对人才的层次、特点进行了定位。制订了“具有新能源产生、转换、储存科学思想、材料与器件功能意识,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方案。

二是建立了由5个模块构成的课程体系。在确保培养人才基础的同时,通过课程组合解决了学时有限、知识门类多的矛盾,将独立的10门新能源专业课程整合为“能量转换材料与器件”、“储存材料与器件”2门课程,精炼了知识,避免了重复,并编撰公开出版了两本教材。

三是建立了具有广阔视野的专业师资队伍。学院建设初期,条件艰难,计划招收15名新教师,但最后只招到2名。通过十年努力,现已汇聚了21名具有博士学位的优秀青年教师,其中70%具有海外留学背景,在光催化及氢能、光伏、储能的研究方向上,形成了稳定的团队,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任务,还为学校增添了新的学科生长点,同时为“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

四是使实验教学内容与先进科研项目结合,搭建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科研一体化平台。此建设理念和措施,既高效利用了有限经费,更解决了教学科研同时发展的矛盾。

五是专业建设成效显著。该专业自2010年建设以来,在短短9年时间里就跻身于“全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建设成效获得四川省第八届教学成果二等奖,带动了学校一流本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目前该专业已培养九届本科毕业生,一百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

六是该专业的建设促进了材料院的快速发展,使新能源专业拓展为3个,为此“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名为“新能源与材料学院”,为学校学科建设做出了贡献。以该专业为条件和基础吸引人才,创建了“光伏产业技术研究院”。

如今,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已是材料院一本招生的专业,在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发布的2014-2015年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大学竞争力排行榜中,金沙娱场城app7979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排名第二,超越了一些重点院校。


2018年6月作为专家在河北科技大学论证专业

点燃师生激情 做专业建设“掌舵人”

杨:新专业创建初期,一些学生出现了情绪不稳定的情况。您先后组织座谈会,深入寝室谈心,邀请企业校友回校面对面交流,多次带领新生前往新能源企业参观,是学生心中的“掌舵人”。请您谈谈新专业建设过程中攻坚克难的一些事例。

庄:由于是新专业,自然困难多、矛盾多、问题多,都得一件件、一桩桩的克服和解决,建设工作才能够有效推进。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从2010年9月开始招生,是从当年的新生中选的。我们在全校宣讲,总共招到30余名学生。学生来到学院后,要求参观新能源专业实验室,由于这个要求无法满足,学生情绪受到很大影响,有的甚至提出转专业。这是新专业开办初期遇到的一个严重危机。经向学院领导汇报,与教研室老师商议,我们采取了集体座谈和逐个谈心谈话的方式,来消除同学们的顾虑。

我们向大家重点说明了几个问题和采取的相应措施:一是该专业是全国首办,也是国家新兴战略性产业的配套专业,全国还没有一所高校具有该专业的实验室,都是在专业批准后才开始筹建实验室,需要花费一定时间和代价,不过我们会尽快推进实验室的建设工作。二是联系新能源企业对接参观工作,让学生了解新能源产品的生产原理和行业的美好发展前景。三是引导学生从网络途径了解专业信息,增强对本专业的信心。四是介绍部分同学参与老师的科研工作,从有趣的科研内容中增强对该专业的热爱。通过一段时间的细致工作,学生稳定了情绪,学习积极性也大大增强,后来该班级表现很好,2014年初还被评选为全校优秀班级。


http://news.swpu.edu.cn/PicUpload/%E5%BA%84%E7%A8%BC%E5%9C%A8%E4%BC%9A%E4%B8%8A100000_140910100050.jpg


另一个重要工作是年轻教师的发展问题。当时引进了一批年轻教师到新专业担任教学和相关科研工作,就专业建设开初的条件,给每位教师配备一个实验室显然不现实。 在没有专项经费支持下搞科研实验室建设是无米之炊。这件事情让我苦恼了很久。后来的专业教学实验室建设让我看到了希望,那就是学校同意对专业教学实验室投入经费进行建设。我想能否将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共建,并安排博士年轻教师参与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呢?经与领导和有关同事商量,很快落实和推进了建设工作。但实验室建好后,金沙娱场城app7979关于教学实验室不能用于科研的规定又成了影响队伍情绪稳定的障碍。我主动与实验室管理人员沟通协调,承诺该实验室一定要在完成教学实验内容的前提下,才能从事科研实验,并许诺年轻教师后续获得的科研经费将部分反哺实验室,这显然是一件双赢、且低投入高回报的好事。在请示校院两级领导后,教学-科研实验室共建的方案得以实施。事实证明,这一做法是正确的。


2018年10月参加全国新能源专业建设论坛


几年来,所建设的四个专业教学-科研实验室既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又解决了年轻博士教师们的科研实验室难题,成效显而易见。本科学生在所制定的综合性和设计型实验中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在本科阶段就了解到该学科的最新研究信息,部分本科生还主动加入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在毕业前先后已经发表了十多篇外文论文,获得两项发明专利,可见这对人才培养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另外,教学-科研实验室建设运行12年来,培养了一百多名硕博士研究生,获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发表ESI和SCI等高水平期刊论文150多篇,获授权发明专利近20项。由此可见,这项建设工作,为稳定队伍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更值得可喜的是,该实验室的建设经验,在全国高校专业建设研讨会上介绍后,被部分高校借鉴采纳。


坚守育人初心 燃烧自己释放光和热

杨:2014年9月,您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还先后荣获“金沙娱场城app7979师德标兵”“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2019年)等称号。请问您是如何理解优秀老师的内涵的?对青年教师有哪些建议呢?

庄:从教数十载,我很少有时间与家人一起过节假日,而是把更多时间精力放到学生身上,即便不是我的学生,我也一视同仁,热心指导。你是什么样的人,就决定了你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成长需要教师的引导。因此,我只有尽职尽责地做好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的本分,才能对得起这份职业,我想这也是教育的意义。

我认为要当好一名教师,需要做到爱党爱国、服从大局、关爱学生、敬业奉献,不断提升教学科研水平。我一直担任着材料院数名青年教师的指导工作,为他们的成长助一臂之力。青年教师完成从台下到台上的转变需要磨练和指导,帮助他们做好角色转换,不仅是我的工作,更是我的责任。教育是需要传承的,只有传承,我们的教育才会有美好的未来,国家才会有后继有人。



杨:您是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中国化学学会会员、全国目标特征控制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金沙娱场城app7979学术委员会委员、材料院教授委员会主任。作为高级专家延迟退休,仍积极参与学院建设工作,为学院博士点的申报和学科评估等贡献了智慧和力量。您当时是基于怎样的考虑,选择在岗位上继续耕耘的呢?

庄:是否延退,取决于是否需要。哪里有需要,我就到哪里去。一方面,当时材料院老教师比较少,组织尊重和信任我,需要我提供一些支持,我不能辜负;另一方面,材料院是我看着一步步发展起来的,我当然希望学院成长得更快更好,学院发展与学校发展休戚相关,我也希望能为学校和学院贡献一点力量。

杨:退休后您仍然关心学校的改革和发展,目前学校提出了“高质量建设世界一流学科、一流能源大学和百年名校”的新奋斗目标和任务,请您对学校的未来发展谈些建议或意见。

庄:学校的奋斗目标令人振奋,这需要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和辛勤付出。为了切实有效地推进学校建设,我希望学校下一步能够继续加强学科建设,以优良学科为示范,引领全校学科建设快速进步;进一步抓好专业建设,夯实全校教育教学基础;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师资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推荐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