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您的位置:首页»要闻»正文

【20年回眸】把握时代脉搏 抓住历史机遇——原西南石油学院党委书记董保真谈成都校区建设
来源:宣传部   作者:向发全  编辑:向发全  审核:杜鹏    日期:2022-12-25  访问:

编者按2022年还剩最后几天。蓦然回首,成都校区启用已经20年了。20年来,学校发生了巨大变化,没有当时的决策就没有今天的金沙娱场城app7979。在2023年即将到来之际,新闻中心特推出【20年回眸】专题,邀请当年的决策者、建设者和在校学生畅谈决策过程、建设故事和搬迁时的情景,以致敬前辈、激励来者,凝聚起磅礴力量,为建设世界一流学科、世界一流能源大学和百年名校而接续奋斗。


【20年回眸】把握时代脉搏 抓住历史机遇

——原西南石油学院党委书记董保真谈成都校区建设

记者董书记您好!今年是成都校区启用20周年,20年来学校发展迅速,办学成就令人瞩目,这与当年建设成都校区的决策是分不开的。首先请您谈谈,当时为什么要建设成都校区?

董保真:当时我们正面临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2000年初,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向国务院报送《金沙娱场城app7979关于调整国务院部门(单位)所属学校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的实施意见》,提出除教育部、外交部、国家民委、海关总署、民航总局、体育总局、中科院、地震局等部门和单位继续管理其所属学校外,国务院其他部门和单位原则上不再直接管理学校。随后国务院办公厅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务院各部委等转发了三部委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00〕11号——编者),要求各地各部门认真执行。

这次调整涉及到161所普通高等学校。在川的3所高校成都理工学院、西南石油学院、成都气象学院分别由国土资源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国家气象局划转到四川省,成为中央与四川省共建、以四川省管理为主的高校。

另外一个大的背景就是高等教育扩招和西部大开发。1999年教育部提出高等教育规模要有较大扩展,入学率要达到15%,这标志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教育。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旨在缩小东西部差距,改变西部地区落后面貌,涉及到能源、交通、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所以说划转到四川省后,我们遇到了新的历史机遇。

在这些大背景下,学校又面临着许多具体问题。第一,南充校区只有700亩土地,根据扩招进度和省教育厅下达的招生计划,2001年我们的在校生约9000人,而南充校区只能容纳7000人,所以当时就把地质楼、机械楼部分教室改为学生寝室,学生住在那里很不方便。第二,学科结构单一、专业少,扩招后必须增加专业设置,因为专业少了不可能招太多学生。第三,南充校区地理位置比较偏僻,教师队伍不稳定,因为扩招之后,许多高校缺教师,他们就到南充来挖人,很多教师想调到大城市去。第四,我们是以工科为主的高校,而南充是个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工业基础薄弱,没有什么大的工矿企业,学生实习、就业都很成问题,扩招后问题更突出。这就是我们建设成都校区的主要因素。

校领导班子讨论成都校区规划(左三为时任党委书记董保真

记者当时的决策过程是怎样的?

董保真:当时我们希望留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曾有传闻说集团公司要保留两所石油高校,如果保留两所,我们应该是其中之一。结果集团公司一所不留。而当时,我们虽然划转到四川省,但如何融入四川我们还没有做好准备,四川省怎么接纳我们,我们心里没底。学校何去何从,成了摆在领导班子和广大教职工面前的首要问题。

党委开了好几次会议,讨论划转到地方后怎么办。我们认为,划转到四川就要为四川服务,要适应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学校必须从单科性的石油高校转向多科性工业大学,这就要增设新学科、新专业,扩大招生规模,扩大师资队伍。要解决这些问题势必要增加校舍,要征地。

最初打算在南充校区北面征地50亩。就在这个时候,成都周围的一些区县如新都、郫县、龙泉、崇州、温江、双流都知道了,他们的嗅觉非常灵敏,纷纷要把我们引进到他们那里去,邀请我们去考察、选址,而且给出的条件都很优厚,最优厚的就是新都县,5万元一亩,确实很诱人啊。

我们立即派系处级干部、部分教代会代表去各地考察,考察回来又向教职工通报情况,然后组织系处级干部、教代会代表投票,最后选择了新都。新都县一个副县长说,拆迁安置很花钱,5万元一亩我们要贴很多。这一方面说明新都有这个经济实力,另一方面说明他们引进西南石油学院的决心很大。当然还有更优惠的,德阳市愿意送我们2000亩土地,大家认为搬德阳还不如不搬,所以就放弃了。

那时还没想到把学校全部搬过来,只说在成都开一个窗口,把研究生教育放到成都校区,学校主体还是在南充。

建设中的思学楼和办公楼

记者这的确是历史性的重大决策,在做决策时考虑过可行性没有?

董保真:今天说到这个话题好像很轻松,当时哪有那么轻松。有些问题很棘手,比如省政府同意不同意?我们有没有能力修一个新校区?也就是说钱从哪里来?教职工思想如何统一?

当时教职工的思想并不完全统一,虽然我们没说搬迁,但教职工却认为学校要搬迁。部分教职工的家在南充市,他们担心搬到成都后,会造成两地分居,这是我们做决策时必须注意的问题。当然,从反馈回来的意见看,绝大部分教职工是支持的,对意见不同的教职工就要做好思想工作。

省上是否同意我们心里没底,就一个部门一个部门跑,找教育厅,找发改委,找分管教育的省领导等等。到了省国土厅那里就不那么容易了,因为土地是最宝贵的资源,而且新都这个地方都是粮田。经过多方奔走,又赶上了划转、扩招、西部大开发这样的历史机遇,最后终于批下来了。


2002年8月14日,时任党委书记董保真带着师生迁往成都校区

2002年8月14日,时任党委书记董保真在搬迁现场接受记者采访

最难的是资金问题,初步算了一下,大概要7个亿。当时学校还有点家底,但还远远不够。一是争取集团公司的支持。根据国务院的意见,划转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还要继续支持我们五年,第一年全额拨款,以后每年递减20%,除此之外,集团公司还给了5000万元基建费,我自己还跑到集团公司要了2500万元,是以四川省与集团公司共建西南石油学院的名义要的。二是利用科研经费做周转。当时我们的科研经费有1.1亿,可以先拿来用,以后又还回去。三是贷款,我们争取到650万元人民币的日元贷款,又向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贷款3.1亿。从2000年开始,中国高等教育实行收费制度,那时每年新生报到,几家银行都来我们学校收学费,直接拿去还贷,学校根本摸不到这个钱。四是争取石油企业和校友的捐赠,这个钱也不少啊。所以特别感谢石油企业和校友们的大力支持。



2002年11月1日,学校举行成都校区启用典礼暨建校四十四周年庆祝大会

记者从考察征地到投入使用只有两年多时间,从正式开工到第一批师生搬迁入住不到一年,如何保证质量,预防腐败?

董保真:我们当时提出,新校区建设要高标准、高质量、高速度。为什么要强调高速度,前面说了,扩招之后南充校区已经住不下了,所以新校区建设必须抢时间,务必赶在2002年秋季学期投入使用。经过一年的建设,2002年8月中旬首批师生搬迁入住成都校区,2002年11月1日举行成都校区启用典礼。

至于建设标准和工程质量,我们成立了成都校区建设指挥部,指挥部由各个单位抽调的精干力量组成,有负责规划设计的,有负责工程、财务、后勤的,每一项工程都有监理公司进行监理,以保证工程质量。

我们再三强调,不要大楼建起来,干部倒下去,一定要加强廉政建设。指挥部上面有成都校区建设领导小组,指挥部下面又专门设立了监审室,负责工程的审计、对外招标及施工经费使用的监督保证,重大事情如委托工程设计、设备材料的购置、大笔经费预算和决算等由集体研究决定,定期向党委和行政汇报,并向教代会报告。另外,学校还要接受上级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当时省纪委派专人在学校调查了三个月,没有发现问题。

成都校区鸟瞰

记者如何评价在成都办学的历史意义,您本人有什么体会?

董保真:历史意义非常大。那时全国很多高校都在异地建新校区。因为扩招后,各个高校的在校生增长了好几倍,在原址扩建已经没有地方,像川大、电子科大、西南财大、西南交大、西南民大,还有成都气象学院等等,没地方修房子了,纷纷从成都市内迁移到成都郊区。而我们学校却是从小城市搬迁到大城市,这点与其他高校易地建新校区很不一样。

这20年学校各方面发展都非常快,每个老师都能感受到这种变化。不管是人才培养,还是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对外合作交流等,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办学规模、层次,学科、专业结构,都有很大改变,本科专业、硕士点、博士点增长很快,学校从一个单科性的工科院校发展成多科性大学,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大。这里居住环境更好,出行更方便,从学校到机场就一个小时,高铁、公路非常发达,教师的幸福感也增强了,教师队伍也稳定了,引进了许多优秀人才,对考生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强。

我的体会是,办好一所大学,要把握时代脉搏,抓住历史机遇,要有超前的眼光和敢想敢干的勇气。学校的发展不进则退,要勇于探索,不要因循守旧,不要拖拖拉拉,看准了就要赶快行动。要对历史负责,对广大师生员工负责。当然,要有一定的底气,要心中有数,要有把握,不能盲目决策。

最后还要感谢广大教职工的理解、支持,感谢参加成都校区建设的所有同志,感谢支持我们的油田企业、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

推荐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