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上午,应学校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胡文瑞来校作了题为《低渗透油气田开发实践》的专题报告。报告由副校长张烈辉主持,400余名师生聆听了报告。
胡文瑞对“什么是低渗透”“怎么开发低渗透”两大问题进行了阐述,从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中的传统观念,当下低渗透实践结果对比等角度分析了我国低渗透油气田的现状,从理论、标准、演化、多井低产、建设投资大、历史、课题等九个方面介绍了“低渗透”的原理和发展水平。
“怎么开发低渗透?”胡文瑞表示:“从理论上讲,提高采收率是永恒的话题,而从实践上来说,低渗透开发最重要的就是提高采收率。”胡文瑞从实践出发,指出了中美两国做法的不同:我国偏重于大公司主导,相反,美国更多是市场化服务,两方共同点均为低成本。
胡文瑞从整个低渗透的整体流程入手,从“低成本技术体系”以及“低成本管理体系”两个大角度进行了分析。
在“低成本技术体系”板块当中,胡文瑞将其切割成钻井、压裂、注水、降压、地面八个方面,在每一个方面介绍理论与当下先进的技术,得出最后实践结果,即“两低体系,低渗透与低成本兼得”,“孔隙渗流为主(常压下)”,“超前注水、同步注水”,“中等规模压制”,“丛式井组、水平井组”等多方面的控制。
“低成本管理体系”板块中,胡文瑞在理论、扁平化、一体化、数字化、市场化、成果七个方面阐释,他说:“低品位油气资源禀赋,低成本开发战略设计,低成本组织与管理架构,低成本技术体系,低成本开发商业模式五个方面是核心内容。”
报告结束后,张烈辉在总结讲话中对报告会提及的理论、方法、技术表示赞同,同时指出胡文瑞总结的“三个主要经验、四个主要认识”对于今后从事低渗透油气田开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链接:曾任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现为中国石油企业协会会长。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特等奖3项、一、二等奖8项,出版著作5部,发表论文52篇,主持重大工程规划和建设7项。曾获中国石油铁人科技成就银质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曾当选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和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