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取得成果如下:
1、基于加里东~海西期地层充填史分析及各时期地层厚度相关性论证,首次提出了可以利用龙王庙组底~二叠底地震地层厚度表征加里东期~海西期构造古地貌和龙王庙期沉积期古地貌,指出了古地貌特征对区内地层充填、颗粒滩分布和风化壳岩溶规律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2、提出高石梯~磨溪地区龙王庙组为局限台地相,以发育未暴露颗粒滩沉积为特征。颗粒滩发育受控于古隆起、沉积期微地貌和三级海平面变化,指出了颗粒滩的发育分布规律。
3、根据储渗空间成因首次进行了储集相划分,存在花斑溶洞型、花斑针孔型、溶洞型和针孔型四种基本储集类型,重构了储层孔隙演化史,建立了储层“四史”演化模式。
4、通过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综合研究,指出滩沉积微相是储层发育的基础,表生岩溶作用是优质储层发育的关键,多期埋藏溶蚀作用进一步优化和改造储层。阐明了龙王庙组及各段储层分布规律,综合考虑储能系数、储集类型、岩溶孔洞及裂缝发育程度,指出了有利储集区带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