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计算机科学学院专业教研室执教两年后,于2009年进入计算机公共基础教研室。12年的教学经历让我明白,计算机公共基础不仅肩负培养大一新生计算机兴趣和基础能力的重任,而且还应与实际应用、大二大三的专业背景结合起来,服务于学生所学专业,让知识派上用途,让计算机基础课程实现更大价值。
刚开始,我觉得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内容相对稳定,难度和深度与专业课相比都有所降低,基础教学应该相对容易。但第一年评教就打击了我,精心准备的课程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使我认识到基础课程看起来容易,但想上好是真的需要下一番功夫。于是我开始重新审视基础教学的各个环节,认真分析了其中的原因:首先,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对计算机的能力诉求有很大的差别;其次,学生来自不同的环境,计算机能力参差不齐;最为重要的是,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不足,急需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升。于是,我开始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三部曲,希望能够完成教学过程的蜕变,实现自我成长。
投身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让课堂有“乐趣”。2015年“MOOC+SPOC+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首次在金沙娱场城app7979以跨校、跨专业的形式实施。该模式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落地,我开始了第一次勇敢地探索与尝试。在院长王杨带领下,教研室全体任课教师参与到教学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中。以前教科书中的知识点,现在被我们设计成了一道道可以引发思维碰撞的研讨题目;以前枯燥的概念和方法,现在被我们设计成了一个个可以动手验证和展示的实验;以前感觉高深莫测的计算机专业名词,现在被我们设计成了一项项可以调查研究的经典案例……同学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将他们的学习能力和个人魅力毫无保留地展现在课堂上。他们的学习成果就像一颗颗“珍珠”被孕育,被发现;而我成为了课堂的“主持人”,将同学们的每次成果进行归纳总结,按照课程设计目标将这些“珍珠”串联成线,为每一次课程的专题打造一条精美的“珠链”,这个过程让我们的课堂乐趣无限。
从科研应用中找灵感,抽取体现专业融合思想的案例,让学生有“共鸣”。在教学改革的推进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有话讲,特别是让他们从个人角度出发,在所学专业的领域中有话讲,是最考验我的地方。除了教学工作,我还从事计算机模拟与仿真技术在行业领域的研究与应用,运用虚拟现实与数字孪生等技术研发了多个计算机软件系统。记得有一次在研发“钻井应急演练三维模拟”项目时,硫化氢泄漏模型的仿真过程给了我灵感。这个案例的应用场景是基于钻井工艺出现溢流时,运用烟雾扩散模型模拟硫化氢气体的浓度分布,从而划分人员安全逃生区的过程。涉及到石油工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相关知识。我希望通过这个案例,让同学们了解我们学校的油气特色,同时让不同专业的同学都能够体会到计算机技术在多行业领域的作用,以及一个软件系统从设计到实现的基本过程。在不同专业的课堂上,我设计了和专业关联紧密的切入点,与同学们展开探讨,让每个专业的同学都能有参与感,都能从中引发思考,产生共鸣。
带学生将头脑中的想法变为现实,参加计算机设计学科竞赛,让知识有“用途”。从“计算机与计算思维”课程的认知培养,到“程序设计”课程的动手能力提升,随着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推进,各个专业越来越多的同学开始思考计算机能为他们的专业学习提供哪些帮助,能够解决哪些实际问题。于是,一个个新奇的想法在他们头脑中显现,越来越多的同学在大二大三后续的专业课学习过程中咨询我,如何用程序设计思想实现某个功能,如何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实现某个系统。这时,一个以“多学科融合”为特色的“以赛促学”理念在我头脑中诞生了。学石油工程的同学有自己的行业背景,机械工程的同学有三维建模的先天优势,计科的同学在软件编写方面是能手,给他们一个平台实现团队协同,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去展现金沙娱场城app7979大学生的风采。“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的计算机模拟主题成为了我们的立足点,在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多次取得国家级A类竞赛一、二等奖的好成绩。这个过程让我更深刻的理解到:教学不是目的,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引导他们为知识找到“用途”才更有意义。
教学探索无止境 基础课可以很专业。我愿意用心用情用智慧把这条路走得更宽更远,让计算机基础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全校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
(贾月乐:计科院计算机公共基础教研室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