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自我调适,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发布日期:2016年03月03日      作者:地科院心协     编辑:     审核:     浏览:[]

从中学跨人大学,是学生心理上的一个转折期,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面对全新的大学生活,面对新的人际环境,一部分同学能够很快适应,有些同学却适应很慢,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由于环境和角色的改变而显得茫然不知所措。从几年的教学实践和与学生的接触中,笔者发现大学生进校后一段时间内所产生的心理困惑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普遍性。而所有的这些困惑,绝大多数是对自己的生理、心理发展及大学的生活、学习、人际关系等缺乏足够的认知和了解所致,有的甚至出现严重的不适应,以至出现心理疾病,既损害了身心健康,又影响了学业。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基础。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的发挥,对工作的效率和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然而,正确的科学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人的能力的充分发挥还必须靠健康的心理做保证。所以,引导大学生重视心理卫生和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管理和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大学生心理困惑特征大学生的心理困惑是心理不健康的诱因和表象。刚入学的大学生,往往会出现一些具有相似性或普遍性的心理困惑,这些心理困惑如果得不到及时调节,就会恶性循环,演变成心理不健康的直接诱因,主要的心理困惑及成因如下。

初入学的失落大多数学生,进入大学之前,往往把大学校园想象成梦幻中的“天堂”,理想的“象牙塔”,烂漫奇特,美妙无比。而实际上,进校后发现并非如此,和以前的设想感受大不相同。大学不是想象中自由的天堂,现实中严格的纪律、紧张的学习、繁重的作业以及“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把原有的想象冲击得无影无踪。于是,不少人感到极度失望,热情下降,产生一种莫名的失落感和苦闷。

发展目标不明绝大多数同学上高中时目标都非常明确,考大学就是唯一目标,自己所有的学习、生活一切都服从这个目标,于是,努力学习、废寝忘食、披星戴月、艰苦奋战、过五关、斩六将,最终通过高考进入大学。而入学后,面对全新的教育模式、全新的学习生活,要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下一步的发展目标是什么等等问题,变得模糊不清,行为变得缺乏热情、茫然不知所措。

学习适应不良的根本是专业教育,其教育方式和相应的学习方法有与中学有很大的不同。习惯于中学那种处处离不开老师指导的学习方法,已经难以适应以主动性、探索性、快节奏为特征的大学学习方法,一时间,很多人产生了学什么,怎样学等等困惑,从而产生学习并不轻松的思想,进而开始担心不及格、挂科、补考,并为此而烦恼。

据统计,大学几年中,大一时考试成绩不及格的人数最多。所以有人用“七不知”来描述大学新生的学习生活:“上课不知听什么,下课不知干什么,拿起书不知看什么,躺在床上不知想什么,作业不知抄了什么,考试不知答的什么,浑身难受不知为什么。”

人际交往中的障碍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由于从中学到大学的环境变化,交往的内容有了很大变化,面临着全新的人际环境,诸多的人际关系,包括新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舍友关系、同乡关系以及个人与班级、学校之间的关系等等。面对如此众多的人际关系,有的同学因为缺乏人际关系与沟通的知识,处理不当,整日郁郁寡欢,心情沮丧;有的同学因为人际关系紧张,精神压力很大,导致程度不同的心理病症;而更多的同学则由于不知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而经常为苦闷、烦恼的情绪所困扰。因此,很多同学常常由于不能恰当处理好人际交往中的诸多问题,而产生自卑、害羞、孤僻、猜疑、嫉妒、固执、封闭、逆反、排他、冷漠等交往的障碍。

恋爱心理困惑不少新生进入大学校园,看到有些高年级同学正在谈恋爱,而产生心理困惑。一方面主观上认为上大学一定要努力完成学业,学业重于爱情,不能因谈情说爱而耽误学习;另一方面从客观上来讲。正处于这样一个风华正茂的人生黄金季节,不可能人人都能控制住自己的感情而不去思考恋爱问题,大部分人都想追求一份浪漫、纯洁的爱情。这样,一部分学生就会产生谈恋爱与不谈恋爱的心理矛盾,进而导致心理困惑。

加强引导。保持心理健康引导学生学会心理调适,保持健康心理。心理是否健康事关人生幸福和事业发展,要想避免心灵苦恼,保持心理健康,需要引导学生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全面认识自己、接受自己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而实际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自知,常常是当局者迷。不少人对自己的优点、缺点、兴趣、气质、性格缺乏准确的了解,因而不自量力,想人非非;有的过分自卑怯懦、失去信心。这就需要对自己做出恰如其分、客观的估价,即不狂妄,也不妄自菲薄,对自己的不足与缺陷,要勇于承认,并努力弥补,防止过高或过低地错估自己。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还要学会承认、接受自己,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改善;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适当的展示它、发挥它,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别人了解你,进而接纳你。

正视现实.一切从实际出发大学生面对的现实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不宜从自己的息怒哀乐出发去看待社会。如果逃避现实,终日沉溺在空想之中,就容易产生困扰、冲突和挫折。因此,入学后应尽快的去了解、熟悉并努力适应新的人际环境,主动和同学交往,让周围 的人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正视生活、学习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努力正确去克服、解决。

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有些人耐挫折力不强,心理承受力差,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很容易造成心理苦恼,感到无法接受也无法解决。以后的生活中,只要感到不顺利或遇到挫折,就表现出逃避、抗拒、攻击等反常行为,这就难以适应社会。因此,大学生应有意识地去经风雨、见世面,可有意给自己出些难题,再自己去设法克服解决,从而积累战胜挫折的经验。

学会自我调适,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模式大学的学习生活,与这以前的学习生活相比有很大差异,教师授课进度快、知识涉及面广、理论概括性强,是以主动性、探索性、快节奏为特征的。而大学新生的“七不知”则使他们放松了学习,学习生活变得盲目、被动。因而,学校对新生的学习教育应注意:首先,说明大学学习的特征,指导新生改变学习观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强调学生要自觉学习,培养其学习热情、激励其学习激情;其次进行学习方法介绍和学习经验交流,掌握学习规律、学习方法和策略,轻松地学习,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学习规划,善于利用校内图书馆和网络信息资源,充实自己又努力完成计划,愉快度过四年大学生活。

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掌握人际交往的方法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对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是一种积极的活动,它可使紧张的情绪得到放松,使剩余的精力、体力得到释放,改善心境,消除心理压力,还可增进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掌握一定人际交往的方法,对增进心理健康,大有裨益。如遇到苦恼、刺激、挫折、失败时,暂时离开所面临的情境,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转移注意力,将不良情绪替换;对人谦让、多替别人着想、多做好事;对别人宽容、克制、忍让,保持人际关系和谐;制定使自己愉快,又切实可行的修身养性的计划等,以增强自己的情趣与活力,使生活充实,富有乐趣;多参加校内学生社团活动,不仅能扩大自己的社交范围,还能增加知识、拓展视野,在丰富多彩的氛围中度过大学生活。

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的和谐统一,才是健康概念的完整内涵。现代社会的健康已经不再局限于“身体没有疾病,生理机能正常”,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早在l948年就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上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满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同样重要,心理是否健康事关人生幸福和事业发展。培养和保持健康心理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于一生的发展都将产生重要影响,一劳永逸。

(责任编辑:文雪)

关闭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