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3系列博士论坛报告

发布日期:2024年04月18日      作者:池皓诣、封琛鸣、王逸兴     编辑:地科院研宣部     审核:王晨晨     浏览:[]

2024年4月13日10:00-11:30,地科院开展了主题分别为“泸西地区卡尼期湿润幕事件中的生物多样性变化”、“准噶尔盆地盆缘石炭纪深水重力流沉积特征及对洋盆俯冲闭合的响应”、“晚三叠世卡尼期湿润幕沉积特征及古环境变化-以丽江-盐源盆地为例”,“三叠纪末四川盆地湖泊风暴记录及其驱动机制”的4个博士论坛讲座,此次的论坛由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博士研究生马知恒、雍锦杰、李世鑫以及曾建理主讲,我院师生积极参与了这次讲座。

马知恒博士根据泸西白水剖面保存化石的情况,建立泸西白水自由型特异埋藏化石库,并根据其菊石生物地层特征,将化石库划分为3个不同的化石层,并对各个化石层进行生物多样性分析。他指出泸西白水自由型特异埋藏化石库生物多样性在Julian 2时期有明显的上升,但在Tuvalian 1时期下降。根据地球化学特征和沉积相特征认为该化石库的生物多样性受到卡尼期湿润幕事件的影响。

马知恒博士作报告

雍锦杰博士指出准噶尔盆地石炭纪地层因其特殊的大地构造背景,长期以来是研究中亚造山带的重要载体。随着区内火山岩油气勘探成果不断产出,火山岩储层特征等方面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截至目前,准噶尔盆地石炭系油气勘探仍处于初期阶段,勘探成果大多发现于受断裂系统控制的火山岩中,深水重力流砂体沉积特征未取得众多学者的关注,相关研究严重滞后。雍锦杰博士以野外露头剖面为研究对象,进行区内与深水重力流相关沉积碎屑岩和火山碎屑岩体系的岩相、岩相组合、沉积单元识别划分,解释成因流体性质,讨论洋盆俯冲闭合过程与深水沉积特征及演化之间的响应机制,建立了弧前残余洋盆深水重力流沉积模式,为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提供了新的视野和理论依据。

雍锦杰博士作报告

李世鑫博士指出作为中生代最重要的气候事件之一,卡尼期湿润幕(Carnian Pluvial Episode, CPE)引发了全球碳循环扰动和强烈的水文循环,使得盘古大陆到泛大洋沉积环境和生态系统发生了重大变化。但目前卡尼期湿润幕的触发机理和诱发的气候-环境变化及生物更替原因至今仍有争议,事件的起始时间和沉积幕次在不同地区似乎不一致,结束时间与层位尚不明确,对不同地区沉积体系及古生态影响,影响的时间和强度,以及如何促使现代生态系统的形成等,都还需进一步研究。李世鑫博士结合前人的研究基础,以特提斯东缘上扬子区西侧丽江-盐源盆地白乌剖面上三叠统卡尼阶地层为研究对象,从旋回地层学、沉积学、古生物地层学以及元素地球化学的角度对区内地层开展天文旋回地层研究、卡尼期湿润幕沉积响应特征研究以及古环境演化特征研究,探讨研究区对湿润幕期间环境变化的响应,为深刻理解全球晚三叠世卡尼期湿润幕过程和环境-生物协同演化关系提供更多特提斯东缘的地质记录。

李世鑫博士作报告

曾建理博士分享了近年来对四川盆地内须家河组露头的调查结果。四川盆地北部和东南部的须家河组顶部附近记录了风暴沉积。四川盆地北部的风暴事件提供了晚三叠世的表面风资料。利用这些表面风资料,结合四川盆地和全球风暴事件的分布,探讨了晚三叠世末期湖相条件下风暴事件的发生机制。曾建理博士认为:“巨型季风”气候体制下,须家河组风暴岩的驱动机制是特提斯洋上空热带气旋东移登陆四川盆地西缘的结果。环特提斯域风暴岩对比统计数据显示,三叠纪末期特提斯低纬度地区普遍出现大规模风暴潮,四川盆地须家河组顶部广泛出现的风暴岩很可能是三叠纪末期极热事件的沉积响应。

曾建理博士作报告

此次论坛展现了我院博士生在致密砂岩沉积储层地质方面的研究成果,不仅激发了同学们的学术交流热情,引发个人对专业方向的进一步认识与思考,同时为今后的科研交流论坛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关闭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