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地学专家论坛:《我们为什么要去月球“挖土”》

发布日期:2024年04月18日      作者:何宣 王逸兴 陈瑞杰     编辑:地科院研宣部     审核:史格     浏览:[]

4月15日,李献华院士受邀在思学楼A114带来了题为《我们为什么要去月球“挖土”》的讲座,他从自己的科研经历、学术成果和工作心得等角度出发,分享了所带领团队对月球地质演化的相关领域研究。

李献华院士从月球与地球的关系引入讲题,阐述了月球的形成与地球密不可分的原因,以及月球对地球生态文明的重要贡献。回顾了人类探索月球的四个阶段,展望了中国未来对月球乃至宇宙探索的宏伟蓝图,新时代中国必将在星辰大海留下一个又一个坚实的脚印。

紧接着李献华院士分享了团队科研过程中的具体经验:“做月壤样本的实验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要排除实验环境污染,从月壤进入地球的那一刻起无时不受到地球的影响。” 由于月壤样品的特殊性,李献华院士团队需要尽可能缩短实验时间,以减少地球环境对月壤的污染,实现了14天完成月壤实验和3篇论文创作,并全部发表于《Nature》。

最后,李献华院士向我们展示了目前月球演化研究过程中需要解决的若干问题,提出我国对月球研究起步晚,与西方发达国家仍有差距,希望在未来我国月球研究领域涌现出更多优秀研究者,为祖国宇宙探索填补更多研究空白。

全校200余名学生参加了本次讲座,讲座结束后仍有许多同学积极向李献华院士提问,对月球研究展现出浓厚兴趣。许多同学表示本次讲座让自己对月球与月球地质演化研究有了更深刻认识,并且显示出科学研究者探索宇宙的巨大魅力。

主讲人简介:李献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88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4年获得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资助;2007年当选美国地质学会会士,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以及微区同位素分析技术研发与应用;在《Nature》《Nature Geoscience》《Science Advances》等国内外重要核心刊物上发表论著450余篇,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ESI全球地学高被引学者和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h-index=102。现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副理事长,曾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1)、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11)、2021年中国科学院年度创新人物。

讲座现场(一)

讲座现场(二)


关闭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