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

当前位置: 首页>>先锋榜样>>正文

【庆“七一”】在生命禁区探寻油气宝藏——记共产党员王剑

发布日期:2024年06月30日 浏览:[]

青藏高原有油气吗?

与波斯湾富油气田带同属特提斯构造域的青藏高原,那里应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等待人们去探索、去发现、去勘探!为了这个梦想,今年已年过花甲、有着40多年党龄的王剑教授,已在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的藏北高原“生命禁区”,整整探寻了29年。

精耕近三十载,打造雄厚师资研究队伍

2019年,王剑带领的青藏高原研究团队,以人才引进方式整体进入金沙娱场城app7979,成立了“羌塘盆地研究院”,组建了以教授、副教授为骨干、以50多位研究生为基础的师生队伍,延续并继承了包括青藏高原在内的特提斯构造域地球科学科学研究。无论是极寒、缺氧,甚至暴风雪的极端条件,还是缺水、少食、陷车的现实困难,都难不倒这位将“爱国之心、报国之志”融入我国能源事业中的地质科学家探索的步伐。

王剑与团队成员在藏北高原考察冰碛岩

“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在找油找气的路上,我们要发挥团队的力量。”如今,羌塘盆地研究院团队已打造成为具有校内外教师资在内的、多名国家级、省部级人才为骨干的师资队伍。他们中既有经验丰富的老一辈科学家,也有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年轻一代。其中,博士生导师8人,二级教授3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4人、天府“青城计划、峨眉计划”领军人才5人。研究院团队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激励着后来的科研工作者在探寻地球科学秘密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王剑(右)与团队成员在藏北半岛湖地区野外观察沉积构造

奉献高原之巅,牢记报国初

1995年,王剑结束中国南极考察队科考后,就开启了藏北高原地质考察与研究之路,从此,在这片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原,孜孜不倦地探寻地球科学奥秘。在这里,他不仅为这里壮美苍茫景色所吸引,更为这里所蕴含的能源资源所遐想连篇。从此后,他多次牵头组织地质科研团队,亲赴高原野外第一线开展探研工作,少则10多天,多则几个月,29年来,几乎从未间断。

“这里缺氧,但始终不缺精神。”弯弯梁位于藏北高原最北的昆仑山南麓,是探险者也忌惮涉足的无人区,被称为“死亡之海”,但这里也是探寻地球科学秘密的天然实验室。2015年的一次考察中,王剑一行十余人的团队刚从营地出发不久,就有辆车陷进了沼泽,好几天都无法脱困。最后,团队不得不用棉被甚至身上穿的棉大衣铺在车轮下,将车拖出。当第8天到达昆仑山南麓时,严重缺氧与巨大的体力透支,让所有的人都瘫软在茫茫雪原上。

科考队车辆在藏北陷入泥泽

团队成员、羌塘盆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付修根回忆说,一次团队从泥沼中被困数日,“杀出”一条路到达勘探地点后,随车的“主粮”和蔬菜已告罄,只剩一些备用“干粮”。这时,团队面临两难选择:是坚持完成任务,还是原路返程。最终,王剑选择了前者,就地“安营扎寨”开展科研,而团队一行人仅靠剩下的泡椒、饼干坚持了2天。此次野外科考也得到了丰硕的回报:发现了关键地质事件证据。

王剑带领团队以国家能源资源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以探寻青藏高原地球科学秘密、创新高原油气理论为支撑,以服务于国家战略性能源资源勘探为目标,几代师生的青春年华,奉献在了素有“人类生命禁区”之称的高原之巅。

科考队在藏北高原的野外驻地

坚持科教融合,最终结出丰硕成果

“要坚持科教融合,服务国家战略!”王剑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重点项目、国家地质调查油气专项、国家攀登计划项目课题及省部级重点项目等20多项,牵头组织实施了全球最高海拔的油气科探井——羌科1井。目前,他和团队正承担着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重点项目任务。完成了青藏高原重点沉积盆地分析、资源潜力评价、战略选区及实施科探井工程,攻克了一系列科学技术难题,获一系列重要科学资料。他牵头组织完成的项目,获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及三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科研专著20多本。

关闭

Baidu
sogou